《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的組詩作品。本文介紹的是朱熹觀書有感其一,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dá)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rèn)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

guān shū yǒu gǎn · qí yī
觀書有感·其一
sòng dài:zhū xī
宋代:朱熹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 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nǎ )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jìn)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在山村里讀書,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他用了一個比喻,那就是“鑒”,也就是鏡子。在文學(xué)的角度上,這個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學(xué)的思想體系中,它卻具有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在儒家看來,人生活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要面對種種誘惑與干擾,而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這種境界仿佛一面明鏡,它能夠照見人間的各種事物,而不落一絲一毫的灰塵。“圣人之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便是這層含義。
看著眼前的池塘,朱熹體會到內(nèi)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猶如明鏡一般。鏡子雖小,卻能照進(jìn)整個天地。因此,這區(qū)區(qū)半畝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氣象——“天光云影共徘徊”。盡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云影悠悠。在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寫這首詩時,朱熹正處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讀書講學(xué),不過是為了避禍而已。盡管如此,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是充實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著人間萬象,惦念著天下蒼生。正因為這種博大的胸襟,眼前這方小小的池塘,卻也吞吐著宇宙萬象。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jìn)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dāng)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jìn)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yuǎn)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yuǎn)“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xì)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cè)的武夷堂講學(xu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yīng)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jìn)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fā)出由衷贊美。又應(yīng)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xué),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后世影響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詩歷來被人傳誦,尤其是第一首“源頭活水詩”,更是被多種教科書和選本收錄,專門研究的文章也不斷出現(xiàn)。有的是專門以《觀書有感》為題,有的雖然不是以《觀書有感》為題,但在研究朱熹作品時對這組詩作了重點分析。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xué)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