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二首》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創(chuàng)作的組詩。兩首詩集登樓、觀景、抒情、歸途為一體,是不可分的。本文介紹的是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這首詩通過登樓觀感,抒發(fā)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

dēng yuè yáng lóu qí yī
登岳陽樓其一
sòng dài:chén yǔ yì
宋代:陳與義
dòng tíng zhī dōng jiāng shuǐ xī , lián jīng bù dòng xī yáng chí 。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dēng lín wú shǔ héng fēn dì , xǐ yǐ hú shān yù mù shí 。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wàn lǐ lái yóu huán wàng yuǎn , sān nián duō nàn gèng píng wēi 。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bái tóu diào gǔ fēng shuāng lǐ , lǎo mù cāng bō wú xiàn bēi 。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落日緩緩下沉,無風卷起,樓閣上的招牌一動不動。
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萬里來此還要登高望遠,三年輾轉(zhuǎn)歷盡危難還要獨登高樓。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注釋
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吊古:哀吊,憑吊。

賞析
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lián)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lián)從靜態(tài)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zhuǎn)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jīng)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jīng)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于在頸聯(lián)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fā)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jīng)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jīng)一波三折,千回百轉(zhuǎn),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尾聯(lián)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jīng)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上岳陽樓,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這兩首就是其中之一。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