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牙慧:牙齒內剔出的余食)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拾人牙慧(拼音:shí rén yá h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竊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近義詞:拾人涕唾、人云亦云、鸚鵡學舌
反義詞:標新立異、獨辟蹊徑、獨樹一幟
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東晉時候,有一個名叫殷浩的人。因為他曾經(jīng)當過“中軍”的官職,所以被人稱為“殷中軍”。他曾被任命為“建武將軍”,統(tǒng)領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的兵馬。
早年間就以見識度量、清明高遠享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酷愛《老子》、《易經(jīng)》,因此當時受到很多名流辯士們的推崇。
殷浩有個外甥叫韓康伯,也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這個當舅舅的對外甥一直都非常嚴格,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超群的人才。后來殷浩因為作戰(zhàn)失敗而被流放浙江信安,韓伯也隨他一起前往。有一次,殷浩見他正在對別人發(fā)表言論,仔細一聽,康伯所講的,完全是抄襲自己的片言只語,沒有融入個人的見解,卻露出自鳴得意的樣子,很不高興的說:“康伯你才學到一言半語,連我的牙慧還沒得到,就這樣自以為是了!”韓康伯羞愧難當,從此虛心好學。
后人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拾人牙慧”這個成語,比喻抄襲或改頭換面地套用別人說過的話或寫的文章。 多用來形容一味重復別人而缺乏主見。
這個成語故事說明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而不假思索,不僅無法表明自己的觀點,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更不能融會貫通。所以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在參考別人的知識和觀點的同時,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問題,分析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才能把問題看透徹,想透徹,把知識學透徹。
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在謝爾頓看來,似乎在他的樂觀哲學中存有一點感動的混亂成份--其中有慈悲也有不容人之量,有真理也有拾人牙慧的東西。
這個世界的道理已經(jīng)讓我們的祖先說盡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已!
他只是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罷了。
這篇論文毫無見地,不過拾人牙慧而已。
書中提到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方案,而且還是拾人牙慧。
寫論文要有創(chuàng)見,不可拾人牙慧。
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有拾人牙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