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諱,漢語成語,拼音是zhí yán bù huì,意思是說話坦率,毫無顧忌。形容一個人說話毫無隱瞞。出自《晉書 劉波傳》。

諱:避忌,隱諱。意思是說話坦率,毫無顧忌。形容一個人說話毫無隱瞞。
近義詞:心直口快、直截了當(dāng)、和盤托出、直來直去、秉筆直書
反義詞:轉(zhuǎn)彎抹角、曲意逢迎、話里有話、藏頭露尾、諱莫如深
出處
《晉書·劉波傳》:“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gǔ);直言無諱。”
譯文:
《晉書·劉波傳》:“我想起本朝開國歷史,聯(lián)想起如今的國事,所以不顧自己的肆無忌憚,毫不忌諱地把話說出來。”
南北朝時期,宋朝有一個叫劉波的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在當(dāng)時非常出名。
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堅派苻丕率領(lǐng)十七萬軍隊進攻東晉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憑險固守,形勢危如累卵。急報傳到朝廷,孝武帝派赫赫有名的冠軍將軍劉波率八千人馬馳救襄陽。
劉波率軍趕到離襄陽五十里處安營扎寨,軍探報告前秦的兵力有十七萬,他權(quán)衡對比認為無法救援,于是不再前進。朝廷認為劉波救援不力免去了他的冠軍將軍。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交戰(zhàn),史稱淝水之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前秦軍表現(xiàn)出外強中干的特點,節(jié)節(jié)敗退。孝武帝大喜,命令熟悉北方情況的劉波坐鎮(zhèn)北方,統(tǒng)率淮北各軍。可是此時的劉波正身染重病,閉門不出。
接到天子命他北上的詔書,劉波感到非常為難。想了一陣,還是覺得不能貽誤國家大事,于是決定給皇帝上一道奏疏。
他在奏疏中開誠布公地寫道:“我想起本朝開國歷史,聯(lián)想起如今的國事,因此暫把戒律放在一邊,放肆、直率、毫不忌諱地把所想到的話都講出來,希望您能采納我的意見。”
在奏疏中,劉波不但指出自己無法承擔(dān)重任,還把自己認為合理的治國之術(shù),以及怎樣任用人才都寫在上面。沒想到等到劉波寫好奏疏不久,就去世了。
一個青年人,應(yīng)該襟懷坦白,熱情爽朗,勇于直言不諱。
這倒不必多心,我是個無黨無派的人,才敢這樣直言不諱。
我的回答相當(dāng)直言不諱。
表哥平時說話直言不諱,從不拐彎抹角。
我們應(yīng)該仔細傾聽直言不諱的批評。
你可以直言不諱地指責(zé)我,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