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在變化。我們不能主觀地做事。一個人不能固守教條。當情況改變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改變,否則就會失敗。警告人們不要片面、靜態(tài)和狹隘地看待問題。

1、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在變化。我們不能主觀地做事。一個人不能固守教條。當情況改變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改變,否則就會失敗。警告人們不要片面、靜態(tài)和狹隘地看待問題。“刻舟求劍”是從一個語言演變而來的成語。一般指堅持教條,堅持法律,固執(zhí)己見。從靜態(tài)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必然會導致錯誤的判斷。本文中的楚人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的啟示:刻一個記號來打撈寶劍沒有錯,但是如果這個記號刻在一艘移動的船上,不等于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于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看不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諷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只憑主觀愿望做事,不能想當然。要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靈活處理。
2、刻舟求劍出自何處?
刻舟求劍出自何處: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眾所周知,劍只有落入水中才會下沉。在船離得很遠的時候,在船下尋找早早掉入水中的劍是愚蠢的。如果船靜止不動,劍沉入水底,則標記劍落下的位置。跟隨標記,潛入水中尋找寶劍。當然,找到它是可能的。但是劍沉入海底,沒有移動,但是船在移動。這一客觀事實并沒有反映在尋劍者的頭腦中。他全心全意地想,無論劍落在哪里,他都會尋找它,并且能夠找到它。他的理解與客觀事實不符,結果自然是失敗的。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堅持教條的人是非常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