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詞的歌曲,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1936年,百代公司發(fā)行了北師附小學生龍珣獨唱的灌錄唱片,該版本后被中國唱片2004年出版的專輯《百年經(jīng)典1:秋水伊人》收錄。《送別》曾被選為《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電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別》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而評選的“百首愛國主義教育歌曲”。

sòng bié
送別
jìn xiàn dài:lǐ shū tóng
近現(xiàn)代:李叔同
cháng tíng wài,gǔ dào biān,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wǎn fēng fú liǔ dí shēng cán,xī yáng shān wài shān。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tiān zhī yá,dì zhī jiǎo,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yì piáo zhuó jiǔ jìn yú huān,jīn xiāo bié mèng hán。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cháng tíng wài,gǔ dào biān,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wèn jūn cǐ qù jǐ shí lái,lái shí mò pái huái。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tiān zhī yá,dì zhī jiǎo,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rén shēng nán dé shì huān jù,wéi yǒu bié lí duō。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鑒賞
《送別》歌詞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作為一個第三人稱去敘述好友將要遠行,而作為至交好友的二人從此將各奔東西,于是送了好遠來到了長亭外,長亭在古時候通常是一個棧道,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時使用的,長亭也就暗喻了兩人要分別,古道邊又是蒼茫的寂寞,芳草一望無際,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為送別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讓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濃郁的抒情性質,并且有著很高的音樂性和藝術性。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jīng)可以說很富有藝術歌曲的初期特征了。像《送別》的第一部分這樣的寫作手法讓人發(fā)自內心感到心曠神怡,置身平靜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霧的迷蒙,聲音是傳的非常遠的,并且還給人一種平穩(wěn)的、連貫的、延伸感覺,符合整個樂曲的美感。通過作者高度概括出來的樂思清晰地表達出來,塑造出整個曲子的旋律線條,表現(xiàn)出來樂曲中的細微之處,強調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賦予新的意境。
第二部分則從景物之中抽離出來,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別時的內心感受。談的是知音難尋,此刻揮別也只能敬上濁酒一壺,這其中有主人公復雜的情感,這之后的節(jié)奏、力度也逐漸變化、人物的內心激動、矛盾加劇“一壺濁酒盡余歡”也側面說明了雖然分開讓人遺憾,但是還是應該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與其為日后的寂寥感到憂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別之時把酒言歡,何必打擾了這美好的回憶。
最后的“今宵別夢寒”,此一別山高水長,朋友珍重。《送別》歌曲所展現(xiàn)出來的藝術魅力,是一種人類的共性,每個人都會因為好友的分離而黯然神傷,而《送別》的藝術性體現(xiàn)在這首作品的哀而不傷,底蘊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種經(jīng)過世事風霜,看透人生百態(tài)的超然物外。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看,這首作品很少有正面的描寫,都是通過側面的描寫去表達一些具有送別時特征的客觀景物。它的藝術風格更像一首詩歌。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濤,改名岸,又名廣侯、成蹊,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讀于南洋公學經(jīng)濟科。公費留學日本。在上野美術專門學校習油畫。加入同盟會。于東京組織春柳社,編演戲劇。歸國后,任教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兩江師范學堂。民國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通數(shù)國文字。為南社社員。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奇趣洋溢。詞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師文鈔》。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詞在集中。

19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龐德·奧特威創(chuàng)作了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后,日本詞作者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東渡日本留學,學習油畫兼修音樂戲劇。此間他接觸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將歌詞作了翻譯: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身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會雙親。鄉(xiāng)路迢迢何處尋,覺來夢斷心。”
1915年,回國后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是一片凄涼。李叔同與好友許幻園揮淚而別,卻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了《送別》。李叔同對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