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簡介主要內容_我是你爸爸讀后感
《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1991年發(fā)表于《收獲》第三期 。作品講述有知識、有頭腦的書店營業(yè)員馬林生離婚后獨自帶著兒子馬銳生活,他有時也很浪漫,不切實際,和兒子的關系卻令他頭痛的故事。小說反思了倫理關系、教育子女問題。
該書于1992年獲得上海首屆(1990—1991)“長中篇小說優(yōu)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三等獎。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推薦理由
王朔,當代中國文壇繞不過去的存在與永在
你能看出更深的東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東西,起碼也讓你樂一樂。
這是一部描寫父子情感的長篇小說,但王朔卻沒有落入以情動人甚至以情煽人的窠臼,而是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描寫了屬于他筆下獨有的父子之情。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內容簡介
人到中年與妻子離婚的馬林生是一個類知識分子,至少這是他對自己的定位,在年齡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他掙扎著煞費苦心地保持著自己的這一形象,為此,他必須得講究,至少要講究一點:干凈。他是一家書店的小職員,有點裝腔作勢卻活得很窩囊,富于幻想(幻想和一個來過書店的少女再次見面的情境)卻又不切實際。為了解決和兒子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他決定和兒子稱兄道弟做朋友;對兒子給自己介紹的對象齊懷遠——兒子同學的媽,既想親近又不甘心(因為那個少女)。王朔用一貫幽默調侃的筆觸刻畫了一個生活在各種矛盾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心酸不已。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作者簡介
王朔,北京人。1958年生,1976年高中畢業(yè)后進入海軍北海艦隊任衛(wèi)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yī)藥公司藥品批發(fā)商店任業(yè)務員。1978年開始創(chuàng)作。1983年辭職從事自由寫作。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迄今已發(fā)表多部中篇及長篇小說,約160余萬字,部分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xù)劇。
王朔,1958年生,在北京長大。高中畢業(yè)后曾在北海艦隊服役,當過海軍。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20世紀80年代初復員回北京,在醫(yī)藥公司工作。最早產生影響的作品是《頑主》、《橡皮人》。1990年出版長篇小說《玩的就是心跳》,1991年發(fā)表長篇小說《我是你爸爸》、中篇小說《動物兇猛》。
代表作《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頑主》、《千萬別把我當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和我們的女兒談話》等中、長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創(chuàng)作背景
中國的封建傳統(tǒng)是講“父為子綱”,家庭成為父親的“一言堂”,絕沒有孩子發(fā)抒己見的份。至1987年有些家庭中還動輒以“因為我是你爸爸”來強迫孩子服從大人的意旨。新時期的中國青年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無疑是走在時代的最前沿,他們的政治宣言、創(chuàng)作主題、藝術觀念、美學趣味和題材樣式都公然對傳統(tǒng)提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顯然20世紀80年代后期青年藝術審美強調的是世俗性。王朔的創(chuàng)作是分階段的。從《橡皮人》開始,溫情的東西少了。《頑主》開始調侃。跟著是1989年,四月他在廬山參加一個筆會。他對這種沒心沒肺、特無聊的調侃、胡掄產生了懷疑。然后,他寫了較為深沉的《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讀后感:中國式爸爸
九十年代初期的北京,社會在一片平靜的外表之下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大多數(shù)人們并沒有被如此巨大的暗流所牽引,依然平靜的生活,平靜的工作,他們沒有夢想,卻不缺乏夢,沒有真才實學,卻崇尚真理,庸俗的生活卻又憤世嫉俗,這就是他們。
馬林生便是他們之中的一員,四十不惑的年紀,國營單位上班,妻離子不散,每天遵循上班,吃飯,睡覺,帶孩子,做白日夢的生活軌跡,收入不高心兒氣不低,自我歸類為知識分子階級,然而卻承受著普通百姓的苦惱。生活的窘迫其實都能扛過,但最大的心病還是自己那打了心疼不打又氣的兒子。
由于和妻子離婚,馬林生不得已的當起了單親爸爸,在自己拉扯兒子多年過后,尤其當兒子已漸漸的長大,他才發(fā)現(xiàn),比起像一個母親一樣的照顧兒子的生活,更難的是如何像當一個父親一樣指引他的成長,當他用傳統(tǒng)中國式的教育方法時,他感覺威嚴的表象下卻孕育出了一個貌似乖巧聽話的兒子,但他發(fā)現(xiàn)父子的關系也慢慢地被這種鋒利的的威嚴所斬斷。所以情急之下他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又一邊倒的學習起西方的教育模式,沒長幼沒輩分沒大沒小,結果肯定是矯枉過正,剛開始的良好感覺馬上就冷卻,又開始憤恨兒子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父親形象。被不斷拉扯的馬林生痛苦不已,幻想能夠逃離現(xiàn)實夢回青春的他終日買醉放浪形骸,似夢似醒的過著和自己年齡極度不符的生活。
馬林生對于家庭對于生活自始至終都走在一個幻想和現(xiàn)實的一個不平衡點。令他魂牽夢繞的少女與單親媽媽齊懷遠,天馬行空和夢想與書店售貨員。其實這不是馬林生,是當時大部分中國不惑之年男人的縮影,他的種種的悲哀與無奈也許不屬于他自己,也許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屬于我們的爸爸,屬于中國的爸爸。
書的最后,兒子被社會青年打成重傷住院,馬林生如夢方醒,他終于知道,其實之前他擔心的,悔恨的,無奈的對于他來說都不及父親這一個簡單的稱呼重要,都不及兒子的陪伴重要,也許他仍然處理不好生活,處理不好對兒子的教育,但他明白:“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讀后感:溫馨膩味的大結局
王朔花了那么多功夫寫馬林生的“白日夢”,讓他成為一個神叨叨的讓人討厭的喋喋不休的京片子,我想并不是為了讓人認為——為人父首先為人,所以應該得到被人換位理解的資格。
馬林生是一個渣渣,在文學創(chuàng)造上他沾了一點特立獨行的天賦,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普通人體會不到的耐人尋味的東西,但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整的創(chuàng)作出來,像便秘到一半又縮回去。一個只有一半天才的人比天生庸才的人更可悲。這樣一個自戀自卑都強烈的刻了他身上而沒落于瑣碎生活中的男人,和世上千千萬萬的男人一樣,根本沒有當好一個父親的能力。
事實是,不是每一個男孩隨著身體發(fā)育成熟心理也能成長為一個具有父親資格的男人,一個男人不管他是否達到了做父親的標準,都會在一定時間內自然而然的結婚生子成為一個有孩子的父親。
馬林生對馬銳,大部分是以著討好的態(tài)度。{文學創(chuàng)作上我整不出個名堂,那我使點勁在生活里好了?反正我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就算當爸爸,我也是通情達理的那種。}他不是為了健康的父子關系而活絡,而是為自己尚未達到的青澀理想找一個出口。
一個一直需要依賴著別人的認可而得到自我舒適的人,他自身人格就是一個空殼,馬銳也覺得父親過于“無聊”。人們對犯錯的容忍度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的,而他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仍需要犯錯的空間,老子花錢養(yǎng)了你,兒子理所當然的成為他精神上索求的對象。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里,很多人也厭惡自己平庸的父母。我青春期時,父母的形象在我眼里矮到無以復加。他們的無緣無故的暴躁,繞著圈子避開真正的道理而和你講社會習慣規(guī)則,他們耍無賴、不冷靜、不公正,讓我覺得難以忍受,我曾大聲指著我媽罵她是精神病(每個人都有極端的精神傾向是正常的)。可能是每個孩子都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認為父母就是應該完全理性的。
想什么就說什么,我從來不憋著,耐性著跟他們分析他們哪些錯了。我常常覺得:“他們怎么還要我去教怎么做父母啊??”
馬銳也是一樣,他不僅要一直陪著馬林生推太極,還需要不停的原諒馬林生的暴力和時好時壞恩賜的民主,還要應付馬林生信手拈來的撒嬌。最后竟然在調查員面前為馬林生的一切行為做出真善美的解釋,他完全懂得馬林生的歡樂與苦楚,這yy的程度簡直不能忍。我就不能做到,you can?嘁~~( ﹁ ﹁ ) ~~~
其實在和齊懷遠勾搭上時,整日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不難看出馬林生的一半靈魂氣兒已經被抽走了。而且正是帶著天賦的那一部分靈魂。
最后馬林生和馬銳(其實就是一個人)決定踏踏實實的過日子,“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兒子,別的什么也別想了”。
這意味著,馬林生最終放棄了證明自己“有點特別”的愿望,流俗于眾生相中。
他不再年輕了。
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 》經典語錄
1、一起鄙薄他人比一起稱頌他人更容易使議論者有親密無間和勾結在一起的感覺。——王朔《我是你爸爸》
2、你要對我好,就得像個好的樣子,一點不講究只覺得自己好心就可以胡來——呸!沒人稀罕!——王朔《我是你爸爸》
3、任何人,當確保自己優(yōu)勢地位不受威脅時,都愿意稍示懷柔以表明自己的寬大和有理有節(jié)在勝利的喜悅上加上一種欣賞對方感激涕零的享受。——王朔《我是你爸爸》
4、當權威仍然是權威時,不管他的錯誤多么確鑿,你盡可以腹謗但一定不要千萬不可當面指出。權威出錯猶如重載列車脫軌,除了眼睜睜看著它—頭栽下懸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將是螳臂擋車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王朔《我是你爸爸》
5、能有一個觀點相同的人和自己在私下無所顧忌的非議他人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幾乎可稱得上一種享受。——王朔《我是你爸爸》
6、哀莫大過于苦心孤詣不被善良,一腔企齒終成泡影。——王朔《我是你爸爸》
7、在首鼠兩端間苦惱也比白白在寂寞中一心一意地憔悴劃算得多。——王朔《我是你爸爸》
8、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造物曾給人類文明提供過一個什么樣的發(fā)展機會——他為整個人類遺憾。——王朔《我是你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