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簡介_地心游記讀后感
《地心游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科幻小說。該書于1864年10月25日正式出版。
《地心游記》是作者長篇科幻小說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其中一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堅定果敢,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探險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兒阿克賽和向導漢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經過整整三個月的艱辛跋涉,進行科學探險的故事。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推薦理由
◎“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永恒經典,超級有趣的科幻啟蒙讀物
《戰(zhàn)爭與和平》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說:“凡爾納的作品簡直奇妙無窮。我在成年讀它時,都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非常新穎,情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他是一個天才的大師。”
凡爾納深諳有趣之道,他1864年寫的《地心游記》,我們今天閱讀,仍感到無比新鮮有趣。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將《地心游記》列入“個人理想藏書”書目。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不了地心又何妨?最美的是陪你遠行的人
三個伙伴共渡險關,盤點這場旅行的收獲,有讀者說:“與書中的男一號阿克塞爾相比,我更佩服里登布洛克教授的堅持與固執(zhí)。理想主義者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依然前進不止,突然覺得自己很缺乏他的那份固執(zhí)與堅持。不管結局怎樣,人生都應該放手一搏。”
◎激發(fā)靈感的精彩小說,超級豐富、嚴謹的科學知識
令人眼花繚亂的想象都有著靠譜的科學理論,《地心游記》也是一部走近科學的知識讀本。出版凡爾納作品的埃澤爾說:“其實,凡爾納的目的在于概括現代科學積累的有關地理、地質、物理、天文的全部知識,以他特有的迷人方式,重新講述世界歷史。”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內容簡介
故事因一張古老神秘的羊皮紙而起,里登布洛克教授從中得到啟示,決心親自驗證,于是帶著侄子阿克塞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去往地心的探險旅行。
他們經歷了冰島火山、深入海底、缺水、迷失、爆炸等種種驚險事件,發(fā)現了地底深處的大海,目睹了史前怪獸、蘑菇森林等神奇現象。*后,在一次火山噴發(fā)中隨著熔巖流上升,他們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地面。
《地心游記》發(fā)表于1864年,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早期作品,也是一部世界科幻小說永恒經典。整部小說不僅情節(jié)波瀾起伏,文筆幽默流暢,而且有著浪漫且合乎科學的非凡想象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將《地心游記》列入“個人理想藏書”書目。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作者簡介
凡爾納(1828—1905)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他生于海港城市,自幼喜歡航海,熱衷于各種科學新發(fā)現。186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大獲成功;此后四十余年間,創(chuàng)作了《地心游記》《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等大量杰出的科幻小說,講述了奇幻有趣的探險故事,深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人們評價“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創(chuàng)作背景
時代背景
該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里,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地心游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創(chuàng)作歷程
1863年9月,凡爾納搬進了巴黎郊區(qū)奧特伊爾噴泉街19號的一幢體面的房子,這是他開始發(fā)跡的征兆。
凡爾納在創(chuàng)作《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的同時,又開始探索另一個純幻想領域,那就是深人地球的旅行。他的這個想法來源于他在1863年冬天結識的一個朋友——查理士,賽恩特·克萊爾·德維爾。
德維爾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到過許多火山去探險。他是一位性格暴烈、風風火火的人,是個十足的火山狂,別看他身材不高,身體又十分單薄,讓人覺得他只是個硬朗而又文靜的學者,但他一旦談到火山,便忘卻了自我,他眉飛色舞,滔?舀不絕,誰都會為他講述的種種不同的火山噴發(fā)時的那種壯觀的景色而著迷。德維爾還向他講解了火山噴發(fā)的原理,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火山的研究,去過各地的火山,對意大利的地質地貌情況了解甚多,因為這兩個地區(qū)是世界上火山多發(fā)區(qū)。
根據與德維爾的交談,凡爾納構思出了一個到地心旅行的新故事。
在聽德維爾講述火山故事的同時,凡爾納又在一本資料上讀到了一篇文章,讓他受益匪淺。他這本新小說的立論基點是美國步兵團的約翰·克里夫斯·西姆斯的頗為奇特的理論:地球實際上是空心的,并開口于極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與揣摩,另一部科幻小說在凡爾納的筆下誕生了,他為這部小說起了一個很好聽而又神秘的名字——《地心游記》。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作品影響
1864年,儒勒·凡爾納發(fā)表了科幻小說《地心游記》。這部小說一出版,立刻風靡世界,享譽全球。《地心游記》因其科學的幻想性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好評。凡爾納也因為這部經典名著而被評價為科幻小說這種新文學形式的重要奠基者,開創(chuàng)了科幻小說中“硬科幻”一派,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
1906年,魯迅先生將這部科幻小說譯介入中國,對中國尚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科幻小說萌芽起了催化作用。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媒體評論
凡爾納的作品簡直奇妙無窮。我在成年讀它時,都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非常新穎,情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他是一個天才的大師。――俄國著名作家、《戰(zhàn)爭與和平》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
凡爾納的小說啟發(fā)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的方向去幻想。――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 齊奧爾科夫斯基
佩服凡爾納的想象力及令人贊嘆的表現力,情節(jié)引入入勝,讀來讓人欲罷不能,尤其是對教授性格的刻畫可謂生動,使一個癡迷科研的教授形象躍然紙上,讓人不禁莞爾。——亞馬遜讀者評
后來再看《地心游記》電影,覺得還是文字精彩。是我讀得所有凡爾納的作品里,覺得想象力爆棚的一部。——豆瓣書友
地心游記讀后感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不應錯過的著名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作者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讀了這部小說,我被書中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住了。
書中講了“我”阿克賽爾、“我”的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與向導漢斯在一封密碼信的指示下想進入地心。途中他們經歷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困難;發(fā)現了地下海洋、巨型植物、地下巨人、史前巨獸…… 最后再一次火山爆發(fā)中重回地面。
文中我被他們三個人的勇敢、機智所折服。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位聰明的礦物學家,途中解決了很多科學難題;漢斯是個沉著冷靜、有經驗的向導,在困難中多次救過“我”和叔叔;而“我”在這次探險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認為他們?yōu)榱俗C實真理,能勇敢地進入地心,面對未知的前方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這是我所敬佩的。他們和《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一樣,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不畏艱險地勇往直前。
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做一個不畏艱險、勇敢機智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書中最后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有一封密碼信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愿意開始一場難以置信的旅行嗎?”這個問題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我認為如果能做出決定準備勇往直前的人,一定是不怕困難、勇敢機智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受益匪淺;而膽小懶惰者,是永遠不能享譽這份榮耀的。
我相信我們只要有一顆不怕困難、堅強勇敢的心、就一定能征服一切高峰!
《地心游記》讀后感
前幾天,我看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地心游記》這一本書。因為以前看過同名電影,所以我特地看了這本原著。
這是一本凡爾納早期的科幻小說之一。主要內容是:德國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阿爾納·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fā),就和自己的侄子阿克塞爾、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fā)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本書主人公主要有三個,固執(zhí)而有堅定信念的教授,冷靜平和的向導漢斯以及初出茅廬后來逐漸成長起來的的毛頭小伙子阿克賽爾這么個三人探險小隊,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別人學習的地方。他們一起歷經磨難,進行了一次驚險而奇妙的旅途。雖然凡爾納那個年代的對地心的認知在現在的眼光看來好多都不是真的了,但作者淵博的地理知識仍然讓我感到驚奇!難怪人們要叫凡爾納為“文學家中的科學家”“科幻小說的鼻祖”。
本書最讓我感到奇特的是在地心里的那片蘑菇林,里面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小的看不見,大的有一座房子那么大。那該是多壯觀的景象啊!
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就是在“地中海”里會飛的魚,它們有刀一樣鋒利的牙齒,飛來飛去,用槍也打不死,真是太恐怖了!看得我手心冒汗……
這本書寫的很是滑稽幽默。常常叫我哈哈大笑,最好玩的是教授一開始工作居然四天四夜不吃飯,連帶著其他人也不吃東西陪他一起受罪,直到他說吃飯才吃飯。這是個固執(zhí)的老家伙!
我覺得《地心游記》是一本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它值得大家一讀,向朋友們推薦!
儒勒凡爾納小說《地心游記》經典語錄
1、那些對任何事情都不以為然的人是不會相信它的,不過我早已習慣了人們的懷疑。——儒勒·凡爾納《地心游記》
2、我看著,想著,贊嘆著,既驚愕又恐懼。——儒勒·凡爾納《地心游記》
3、If at every instant we may perish, so at every instant we may be saved.
如果我們時刻都可能死亡,這意味著我們時刻都可能得救。——儒勒·凡爾納《地心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