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叔本華最經(jīng)典的一本書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全書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書的導論,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來看作全書的第一部分,主要討論認識論和“真”的問題。第三篇關涉“美”的問題,而第四篇是關于“善”和人生的終極關懷問題的。
3、《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華思想發(fā)展的頂點。叔本華思想主要受柏拉圖、康德和印度佛學的影響。書中叔本華認為“理性”不過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決定性。亞瑟·叔本華(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并開創(chuàng)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4、叔本華出生于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發(fā)瘋,投水自殺身亡。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后關系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chǎn),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后,將所有財產(chǎn)捐獻給了慈善事業(yè)。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