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詩的意思: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寒食節(jié)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點蠟燭的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原文如下:
hán shí
寒食
táng dài:hán hóng
唐代:韓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城無處不飛花 ,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寒食東風御柳斜 。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日暮漢宮傳蠟燭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輕煙散入五侯家 。
《寒食》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xiàn)成食物,故名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