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井俊二《情書》簡介推薦理由、讀后感
《情書》是日本作家?guī)r井俊二的長篇小說,也是其成名作。
小說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展開,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舒緩的筆調(diào)細致的展現(xiàn)了兩段可貴的愛情。小說通過兩位女子對過去的追憶以及有關(guān)生死的描繪含蓄優(yōu)美、感而不傷的表達了珍惜有限生命和寶貴愛情的主題。巖井俊二在1995年將《情書》改編成同名電影,該電影在日本引起空前轟動,影響波及到整個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區(qū)。
巖井俊二 《情書》推薦理由
《情書》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開始,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含情脈脈的筆觸舒緩地展現(xiàn)了兩段可貴的愛情。
女主角博子對藤井樹的眷戀,兩個藤井樹之間朦朧的情感,都沒有由于藤井樹的意外死亡而枯萎。
讀書和看電影的區(qū)別在于,你更能從字里行間里,更細膩的感受這些溫暖的印象,并深深地印在心里,永遠不變。
安妮寶貝作序推薦,郭敬明的偶像巖井俊二清新唯美之書。
巖井俊二可以說是我的偶像。——郭敬明
寄往天國的信件帶來了時光的回音,他,她,她,還有我們,這樣的微妙與青澀,美得讓人心碎。北京青年報單純、唯美、干凈的愛情,像一幅小小的淡彩畫,讀到*后,心頭像是飄下了一片雪花,微微地涼,暖暖地融化。——南方都市報
無論如何,它都像是緩慢滲出、靜水流深的清涼泉水一樣,是能讓人的心變得柔軟及澄澈的回溯。——安妮寶貝
雖然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但真摯的感悟沒有磨滅,生命是短暫的,而愛情是永恒的。——巖井俊二
巖井俊二 《情書》內(nèi)容簡介
《情書》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開始,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含情脈脈的筆觸舒緩地展現(xiàn)了兩段可貴的愛情。作者將那種一去不復返的早年往事寫得深沉眷戀,字里行間的那股記憶中的美麗與憂傷,成為億萬人心中永遠的珍藏。之后,巖井俊二將它改編成同名電影,在日本引起空前轟動,其影響迅速波及整個亞洲、歐美……
居住在日本神戶的渡邊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對逝去男友的悲痛和思念之中。因為無法抑制住對已逝戀人的思念,渡邊博子在其中學同學錄里發(fā)現(xiàn)“藤井樹” 在小樽市讀書時的地址時,依循著寄發(fā)了一封本以為是發(fā)往天國的情書。
不可思議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為“藤井樹”的回信。經(jīng)過進一步了解,這個藤井樹是一個同她年紀相仿而且長相出奇相似的女孩,她還曾經(jīng)是男藤井樹的同班同學,原來是博子從同學錄中誤抄了女藤井樹的地址。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戀人在中學時代的情況,博子繼續(xù)與女藤井樹保持書信來往。博子請女藤井樹為她拍一些昔日戀人初中學校的照片,女藤井樹因受博子之托重返母校,在母校的圖書館里,她意外的發(fā)現(xiàn)男藤井樹在轉(zhuǎn)學離開小樽市之前拜托自己還給圖書館的一本書中竟夾著一張男藤井樹所畫的自己的畫像,然而昔日的少年已經(jīng)不在,這份自己從前不曾知曉的愛戀使得女藤井樹的心中充滿復雜而又難以言說的感情。
巖井俊二 《情書》作者簡介
巖井俊二,日本導演、作家。作為導演,巖井俊二是日本新電影運動的旗幟,相繼推出的《情書》、《燕尾蝶》、《花與愛麗絲》、《關(guān)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以影像清新、敘事獨特、畫面純粹、情感細膩獲得極大好評,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引起空前轟動。
作為作家,巖井俊二以清麗、雋永、殘酷和憂傷的文字,書寫青春物語,書寫成長疼痛,字字句句有如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到心里,使人于不經(jīng)意間被深深打動,細致精美到讓人無法抗拒。代表作有《情書》、《燕尾蝶》、《關(guān)于莉莉周的一切》、《花與愛麗絲》和《華萊士人魚》等。
巖井俊二 《情書》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作者回憶,當他開始著手準備《燕尾蝶》的電影拍攝的時候,打算趁著空隙時間完成一部電視劇。他準備很快地完成它,就寫了一個簡單又短小的故事,那就是最初的《情書》。
巖井俊二 《情書》作品影響
《情書》以其美麗動人、充滿哀傷又富于生命意義的的故事深深的打動著它的讀者。由小說《情書》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在日本的部分電影院放映長達半年仍總是滿座,而在臺灣,有人在雜志上以“藤井樹”為名找筆友,并且說“只要你明白這個名字就一定懂得我”。
巖井俊二 《情書》作品評價
作家安妮寶貝:《情書》的簡單純粹像一個鮮明的不假思索的記號存在于中國讀者的心中。
日劇作家北川悅吏子:你的小說(《情書》)沒有輸給你的電影。
巖井俊二 《情書》讀后感(一)
情人——每個人看到都會浮想聯(lián)翩的字眼,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會走進它,走進杜拉斯,走進我不曾踏足的土地。
高中時代,第一次接觸,讓我對這段法國少女和中國男人的戀情很是不解,赤裸裸的靈魂,兩個不同國度的人,他們之間真的會有愛情?可少女的心總是單純的,純純的被那份瘋狂、叛逆、激情感動。暑假回家,三年了,當我再拿起這本書,少了當年的單純的感動,更多的是被作者筆下那份悲情,絕望撼動。
也許真是老了,經(jīng)常都以“老人”自居,可每每照鏡子,還是會為青春竊喜,魅惑的容顏,嬌嫩的臉龐,未曾想象年華逝去的光景。可如果我老了呢,想起開篇:我已經(jīng)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后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xiàn)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這是一個曾經(jīng)美麗的女人,款款述說她年輕時候烈焰熊熊、驚心動魄的愛情。
《情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字里行間透著杜拉斯自己的影子,對于15歲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的渡船上與中國情人相識相愛的那段經(jīng)歷,70歲的杜拉斯仍寫得飽含激情。時間的塵封,記憶的積壓,使得對這段激情的描述深邃又富有張力。陰暗的午后,小房間,兩具赤裸的身體,沒有甜言蜜語,只有一次又一次罪惡的快感,慰藉。或許第一次相遇,從車中曖昧的情欲氣息,不安份的心狂烈燃燒,她對年齡的刻意隱瞞開始,就注定了他們扯不斷的糾葛和身體的癡纏。雖彼此欺騙,卻雙雙套上愛情的枷鎖,不愿分離。注定了的結(jié)局如期而來,猶如剛過夏季,一場暴風雪就降臨,不應該,來得太快,可怎么辦呢,輕衫再漂亮,無法抵御寒冷,不得已著上臃腫的棉衣,愛情再美好,受不了現(xiàn)實的考驗,世俗的眼光,只能選擇隱忍和接受非人的安排。
《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性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癡迷。也許,那份傷痛,那份絕望的無助,那份只可意會的蒼茫,才是愛情的本質(zhì)與人的原生態(tài)。杜拉斯以非常平靜的語氣講敘道德邊緣地帶人們的生活。矛盾僅僅是矛盾,痛苦僅僅是痛苦,沒有對錯,人們沒有思考,只有記憶,沒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動,因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言語雖平實淡然,卻使讀者深切為之瘋狂、絕望——絕望的靈魂、絕望的肉體,淋漓盡致。杜拉斯曾說過:“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會是個妓女。”這是一個全世界最淫蕩的女人,而對《情書》的撰寫,只是回憶她人生中那段癡迷的欲望、愛情、激情。
《情人》的結(jié)尾里,寫到:“他給她打了電話。她一聽就知是他的聲音。他說我只想聽聽你的聲音。她回答:是我,你好。他有些慌亂,跟以前一樣膽怯……他說他仍然愛她,他不能停止愛她。他愛她。至死不渝。”愛,很愛,愛會延續(xù),可彼此卻再回不到過去,在欣慰之余多了些無奈,更增添了文章的悲劇基調(diào)。
當然,《情書》中不乏唯美的場景,就像看韓劇《假如愛有天意》一樣,令人心曠神怡,我至今還記得文中: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fā)黃的湄公河上漂浮著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一個身穿連衣裙、頭戴氈帽的法國小姑娘獨自倚在湄公河渡船的舷墻上,出神地望著兩岸薄霧籠罩的樹木和村舍;他們一次次地激情相擁,除了做愛,還是做愛,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伴隨著他們的呻吟;來來往往的人的影子,透過木格子的門和窗投射進來……”大膽又不失含蓄的文字處理;最后,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
與其說喜歡《情書》,不如說喜歡杜拉斯,喜歡她的瘋狂,喜歡她的激情,喜歡她豐富的經(jīng)歷和驚人的膽識,以及直言不諱的坦然。人生就是個舞臺,每個人表演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讓表演最最精彩。
巖井俊二 《情書》讀后感(二)
最近這階段,我一直在看一本小說——《情書》。它講的是日本神戶,登山愛好者,藤井樹不幸遇到雪崩,遇難。他的女友渡邊博子在藤井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
有一種感覺總在失眠時,才承認是“相思”;
有一種緣份總在夢醒后,才相信是“永恒”;
有一種目光總在分別后,才看見是“眷念”;
有一種心情總在別離后,才明白是“失落”;
博子在藤井樹的中學同學錄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讀書時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對愛人的懷念,博子按著這個地址給遠在天國的藤井樹寄去了一封充滿問候和思念的書信,心想著信肯定會石沉大海。不可思議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為“藤井樹”的回信。經(jīng)過進一步了解,這個藤井樹是一個年輕的女子,而且她還曾經(jīng)是男性藤井樹的同班同學,原來是博子從同學錄中誤抄了她的地址。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學時代的情況,博子繼續(xù)與女性藤井樹保持書信來往。而藤井樹在不斷的回憶中,竟逐漸發(fā)現(xiàn)因為同名同姓故意被安排成同桌,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的那個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經(jīng)對自己產(chǎn)生過一段真摯的感情……
《情書》是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開始的,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含情脈脈的筆觸舒緩地展現(xiàn)了兩段可貴的純潔的愛情。女主角博子對藤井樹的眷戀,兩個藤井樹之間朦朧的情感,都沒有由于藤井樹的意外死亡而枯萎。我不禁質(zhì)問道:一封寄往天國的信竟然收到了逝者的回信,是不舍的亡魂,還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小說《情書》清新感人的情節(jié)早已鐫刻在每個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而它細膩感人的影象也深深地印在每一個觀眾的心里,揮之不去,永遠不變。它揭開了埋藏多年而未被揭穿的一段至死不渝的戀情。兩個相貌一模一樣的女子,在不一樣的故事與回憶中,卻都暗念一個相同的名字——藤井樹。根據(jù)小說《情書》改編的同名影片自上映后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乃至亞洲的觀眾,已經(jīng)成為九十年代最為膾炙人口的日本愛情文藝片。導演巖井俊二更以其清麗、雋永的文筆成為當今亞洲青春唯美文學的代言人。
小說《情書》在精心描繪愛情的同時,還著意表現(xiàn)了對逝去歲月的懷念和追憶。誠然,我們也總是在追憶過去,回憶曾經(jīng)的點點滴滴,以此來緩解對現(xiàn)實的不滿或者是對理想的追求。《情書》正象普魯斯特那本小說的名字,追憶著似水的年華。過往的愛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憶中才逐漸清晰、復活。與現(xiàn)實相比,影片中的過去顯得更為明快和優(yōu)美。在那一幅幅唯美的畫面中,漫天飛舞的片片櫻花,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都喚起我們的無限遐想。而《情書》中所構(gòu)筑的那個美好的中學時代,可能也正是巖井俊二和很多人最為溫馨純潔的回憶。是啊,中學時代的我們,對愛情充滿了懵懂,對未來充滿了幻想,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美,那么的真,那么的善。我不禁想到:日出有日落之時,花開有花謝之時,那些青澀卻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那些曾經(jīng)激蕩胸懷的壯志豪情,在歲月流逝間被腐蝕,被遺忘,直至消逝得無影無蹤。所以,年少不經(jīng)意的我們總希望開辟出一方可以讓自己心靈馳騁的天地,記錄花開的聲音,留下飛鳥的痕跡。
同很多日本電影一樣,《情書》也反映了死亡。可以說《情書》的故事情節(jié)始終是圍繞著生死而展開的,但與眾不同的是,它并沒有刻意去表現(xiàn)死亡的恐怖與殘酷。男性藤井樹的遇難,少女藤井樹父親的去逝都被淡化為一種哀思和懷念。而影片對女性藤井樹的病危、搶救過程卻著墨頗多,意在通過這種生死較量的情節(jié)襯托出生命的珍貴。是啊,生命誠可貴,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稍縱即逝,也許就在俯仰之間。花兒有重復開放的日子,生命卻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為此,又有多少人因為生命的短暫而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因為生命的短暫而意志消沉;又有多少人因為生命的短暫而虛度光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韋思博士曾經(jīng)說過:“既然生命是短暫的,那么這段生命至少應該是幸福的輝煌的”雖然女的藤井樹的生命長度我們不敢恭維,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她的生命是幸福的輝煌的,因為從她年少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有人喜歡上她并暗戀著她。只可惜“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腳。”
《情書》中對過去的追憶和有關(guān)生死的描繪都極具東方氣質(zhì),含蓄優(yōu)美、感而不傷地表達了影片的主題——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寶貴的愛情。是啊,“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看到博子站在皚皚白雪中面對深山大聲呼喚的時候,藤井樹最后看到書卡背后畫像而感動落淚的時候,我想有關(guān)生命和愛情的一切爭論已沒有意義。因為此時已不需要激蕩飛揚的文字的描述,已不需要熱情澎湃的圖片的描繪,一切的一切盡在不言之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故事的最精彩部分,也許就在于此:在女的藤井樹的學校里,在她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圖書館,許多冷僻的圖書,都是由男同學藤井樹借走的,在借書卡上還寫著“藤井樹”的名字。她終于知道,幾乎所有的同學,和她的學弟學妹都早就知道的事實,男生藤井樹經(jīng)常流連女生藤井樹工作的圖書館,其實是因為暗戀。暗戀,它的背后,就是:“愛你,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有多少人經(jīng)歷過那般神秘,美好,孤獨,又無奈的情感呢?是在乎天長地久,還是在乎曾經(jīng)擁有呢?
除了暗戀,電影中的另一個主題,便是替代情人的事實。博子越來越接近真相,心情就越痛苦。她終于發(fā)現(xiàn),心愛男友愛上她,是因為她同他暗戀對象的相象。是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感情是天賜的良物,它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滋潤;感情是雨后的七彩橋,它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溝通;感情是一朵鮮艷的玫瑰,它能拯救一顆失落的心。“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整個故事都在日本以雪景出名的小博上演,漫天的大雪由始至終都飄在觀眾的心里。影片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拍攝角度的唯美,故事的溫情,轉(zhuǎn)折承傳的巧妙以外,還觸及了人類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情感。
《情書》是一部關(guān)于回憶的電影。回憶,有時就象一杯美味卻略帶苦味的咖啡,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品味一番,品品當中的千般滋味。
兩個容貌酷似的的美麗女子,一個深愛而不能得到,一個被愛卻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因為死亡,她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這沒有回應的愛會是如此美麗和憂傷。也許,這應了郭敬明的那句話:“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是啊,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xiàn),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疚恨總是深植在離別后的心中,盡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后終必成空。
巖井俊二 《情書》經(jīng)典語錄
1、 博子在東京長大,對她而言,神戶的全部生活就是他:和他一起度過的日日夜夜,長相廝守的日日夜夜,偶爾一個人的日日夜夜,以及滿心滿腦的全是他的日日夜夜,有他陪伴的日日夜夜,寧愿時間停止的日日夜夜,還有——永遠失去他的日日夜夜。 ——巖井俊二 《情書》
2、 博子仰望天空,潔白的雪花漫無邊際地從無色透明的天空飄落,美得無法言說。死于雪山的他,在最后一刻看到的天空恐怕也是這樣吧。 ——巖井俊二 《情書》
3、 博子想說點什么,但身邊有人,她覺得不好意思。她一直跑到雪地中央,然后,放聲大喊: “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 喊著喊著,淚水噎住了喉嚨,發(fā)不出聲來了。博子哭了,簡直像孩子一樣,放聲大哭。 ——巖井俊二 《情書》
4、 “那個!” 聲音緊張得有點尖銳。 “渡邊小姐相信一見鐘情嗎?” “一見鐘情,什么樣的?” “請做我的女朋友吧!” ——巖井俊二 《情書》
5、 我不明就里,漫不經(jīng)心地把卡片翻了過來。 我無話可說了。 那是中學時代的我的畫像。 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裝平靜,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湊巧,我喜歡的圍裙,上下沒有一個兜。 ——巖井俊二 《情書》
6、 "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別人的回憶,盡力讓它美好吧。 One day, we'll all become a memory of someone else's; make it a beautiful one. 《情書》"
7、 秋葉突然沖著山大喊: “藤井,你還在唱松田圣子的歌嗎?那邊冷嗎?” 傳來了回音。秋葉又喊道: “藤井,把博子交給我。” 回音重復著那句話。秋葉自作主張地回答了。 “好啊!” 回音又再度響起。秋葉得意地沖博子笑了。 ——巖井俊二 《情書》
8、 博子睜大了眼鏡,美麗的山巒聳立在眼前。 秋葉說:“就是那座山。” 博子不由得避開了視線。 “看清楚了,藤井就在哪里。” 博子緩慢地抬起頭。讓人倍感莊嚴的山峰獨占了她的視野。 博子的眼淚奪眶而出。 ——巖井俊二 《情書》
9、 考慮了兩個星期后,博子告訴阿樹: “我相信你的一見鐘情。” 這就是博子的回答。真是奇妙的開端。至今,這仍是留在博子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那句話說,或許有另一個人的身影。那個人或許就是和他同名同姓的女孩子。也許博子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是他本該帶到天國里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你相信一見鐘情嗎?” 不知何處傳來的他的聲音。 “ 我曾經(jīng)相信,可 是......” 博子合上了膝上的相冊。 照片中的女孩是不是他的初戀情人? 看來,博子還需要寫封信。 ——巖井俊二 《情書》
10、 信的內(nèi)容不過如此。反復考慮,揉皺了很多張信紙,最終寫成的信只有這幾個字。博子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但她卻喜歡這么短,這么簡潔。 他肯定也會喜歡的。 博子把這封信連夜投進附近的郵筒。這盞特殊的河燈在郵筒底部發(fā)出了微弱的沙的一聲,結(jié)束得意猶未盡。 這是在藤井樹的祭日里,博子的一個陰謀。 雪依然紛紛揚揚地飛舞在夜空中。 ——巖井俊二 《情書》
11、 藤井樹: 你好嗎?我很好。 渡邊博子 ——巖井俊二《情書》
12、 阿樹原來在高中當繪畫老師,房間里到處都是油畫的畫布。 博子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畫冊,攤開在桌上。每一頁的畫都覺得眼熟。而且,每幅畫散發(fā)著時光流逝的味道。 從前,博子喜歡在一旁看阿樹畫畫。如今,看到這些已成為遺物的畫,被忘卻的點滴開始在心里復蘇。此刻,她仿佛聽見了鉛筆游走在素描紙上的聲音。 ——巖井俊二 《情書》
13、 博子在墓前雙手十合。出乎意料,再次和他面對面,自己竟然心如止水。這就是所謂的歲月嗎?一念及此,博子的心情有點復雜。 抱歉,我是個薄情寡義的女人啊。 博子上的線香不一會兒就緩緩地升起輕煙。一粒雪掃過,火熄了。博子把這當做他的惡作劇,胸口一緊。 ——巖井俊二 《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