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從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有了“年味”。曾經(jīng)有一個順口溜來專門描寫京城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紐。”臘月初八開始,家家戶戶要熬制臘八粥,泡臘八蒜,這濃濃的年味就已經(jīng)開始了。

到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家家戶戶包餃子,還要專門買關(guān)東糖祭灶神。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tǒng)習(xí)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君”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shè)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尊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神明,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zāi)、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從這天開始,過年的腳步就臨近了,京城的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掃房子、搞衛(wèi)生、蒸饅頭、置辦各式各樣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lián)、掛門神就這樣一直忙活到除夕,全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來。
過去大多數(shù)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還有祖宗牌位,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餃子,炒菜應(yīng)有盡有。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京城人過年講究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俗話說“上貢人吃”嘛,撤貢以后還是全家人來享用。
京城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全年最豐盛、最齊全的一次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酒席上一般都要有雞(寓家有生計)、魚(寓年年有余)、白菜(寓百財)、豆腐(寓富貴)、蓮藕(寓好事連連)等以求吉利。舊時京城人家除夕子時和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一到除夕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qū)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fēng)俗,守歲最早起源于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祈福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為父母守歲。除夕子時接神后,一家老小還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開始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后晚輩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xí)俗起于清代。為的是體現(xiàn)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qū)邪取吉之意。
從初一到初五京城人則要串親訪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同時還有逛廟會、逛廠甸等娛樂活動。到了初五京城人俗稱“破五”,是百姓“送窮”、商人“開市”的日子,一到這天過年的禁忌全消,而買賣鋪子的掌柜的和伙計也要回到店里重新開業(yè)。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nèi)不犯“小人”順順當(dāng)當(dāng)。而買賣鋪子也會擺上酒席由掌柜的請全體伙計吃飯,答謝大家一年來的辛苦。京城人家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賞完花燈春節(jié)才算是過完。
大年初一拜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xí)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給岳父岳母拜年,之后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正式再給岳父岳母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其中栗子、大棗、柿餅、花生是一定要有的。不論來多少撥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guān)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廉明。過去,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無論富的窮的,都會趕往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非常熱鬧,老北京人到廟里面拜財神,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大年初二也是出嫁的姑娘和姑爺回娘家正式給岳父母拜年的日子。這一天姑娘和姑爺會早早起床穿上新做的嶄新的衣服拿上各式各樣的禮物帶上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而這一天娘家也會用最隆重的禮節(jié)來迎接姑娘和姑爺,這一天姑娘和姑爺回到娘家任何家務(wù)也不用幫著操持,姑娘就是喝茶聊天放松休息,而姑爺由大小舅子陪著赴宴喝酒奉若上賓。
大年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一般老北京過年辦喜事都安排在這一天。
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過去北京的廟會很多,現(xiàn)在比較正宗的有白云觀、東岳廟。白云觀摸銅驢、打金錢眼、摸石猴兒。到東岳廟走福路、掛福牌、繞福樹。廟會是老北京人娛樂和買各種零食吃的場所。
大年初五包餃子。上文說了,初五這一天被稱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初一說的那些禁忌在這一天大部分可以破除。上文我說了京城的買賣鋪子在這一天老板和掌柜的要擺酒席,帶著所有的伙計拜財神,同時請所有伙計吃飯,聽著是好事,但是伙計們也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老板請客吃飯是好事啊,為什么要害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飯桌上老板就決定了伙計新一年的去留。這一天的晚飯菜品豐盛自不用說,大家推杯換盞。在飯桌上最后會端上一大盤的餃子和一盤蒸包子。這兩個食品伙計自己是不能動手去夾的,老板會依次給伙計夾取,一般老板會夾上一個餃子給伙計放到碗里面說聲:“一年辛苦了,來年好好干!”這說明老板對伙計一年的工作認可了,新的一年還要繼續(xù)雇用伙計。但如果老板給伙計夾了一個包子放到碗里面說聲:“一年辛苦了!”那完了,那就意味著這個伙計吃完這頓飯就要馬上到賬房結(jié)算清楚后卷鋪蓋卷兒回家了。這是老北京買賣鋪子特有的一個商業(yè)習(xí)慣,叫做“過年不紅臉兒”。大過年的老板不出語傷人,不會在“年會”上指摘伙計的短處,相互留臉面,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伙計一年工作的極不滿意,請伙計“走人”。而伙計自己也要明白道理別多廢話,過年別給老板填堵。吃完飯結(jié)了賬收拾東西趕緊走人。所以京城買賣行就留下了初五“滾蛋包子”這一習(xí)俗。類似于廣東地區(qū)的“炒魷魚”。
大年初六買燈碗兒迎“順星”。初六也稱“送神”的日子,京城所有店鋪在這一天開始正式復(fù)業(yè)。而梨園行兒也在這一天回復(fù)演出,京城各大戲園子恢復(fù)營業(yè),老百姓們又多了一個娛樂,聽?wèi)颉T儆校┏堑纳碳以诔趿_始制作一種泥質(zhì)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在初六買小燈碗兒回家供上,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大年初七“人勝節(jié)”。也稱“人慶節(jié)”、“人口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xí)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fēng),也戴在頭發(fā)上。舊時被京城各大廟會在初七這一天就開始買“人勝”,大家都會爭相購買戴在頭上以求吉祥。
大年初八“接星”日。上文我講到,大年初六大家都要買一種燈碗兒,大年初八就派上用場了。京城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神碼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biāo)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祈求來年平安如意。
好了,老北京的過年習(xí)俗就向大家介紹這么多吧。過了大年初八,年俗的經(jīng)典活動內(nèi)容基本都完成了,大家也該收收心、打起精神重新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