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讀音是:lù zhài,其中柴的正確讀音是(zhài),很容易讀成(chái)。王維在輞川別業(yè)的勝景之一。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這首詩中還有一個詞容易讀錯,返景入深林其中的景讀yǐng,這里的返景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lù zhài
鹿柴
táng dài:wáng wéi
唐代:王維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注釋
鹿柴(zhài):王維在輞川別業(yè)的勝景之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復:又。

學過古漢語的都知道,現(xiàn)代的語言和古代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例如古代的“走”,其實是跑的意思;古代有“入聲”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
很多人在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字應該怎么讀。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維的《鹿柴》了,背了許多年,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鹿柴(zhài),而不是鹿柴(chái)。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閑居輞川時所作,入選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但是很多人卻常常讀錯標題。
鹿柴唐代·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在新出的部編版語文教材,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古詩文這一塊了,刪減了一些經(jīng)典篇目,例如《陳涉世家》、《孔雀東南飛》,也增加了很多新的篇目。
而且如果細心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詩詞中的字和讀音發(fā)生了變化。
例如“白云深處有人家”,如今已經(jīng)變成“白云生處有人家”了。
還有賀知章的“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記得我小時候念的是“shuāi”,但是大學的文學課教授卻告訴我應該念“cuī”,而且近幾年來“cuī”這個讀音幾乎深入人心了。
但是在新教材中她又變回原來的“shuāi”了,若是不注意很容易讀錯。
因為這些變化,有人也開始質(zhì)疑“鹿柴”的讀音了。
其實我倒覺得一點也不用擔心,因為“柴”字有一種解釋就是通“寨”,意為“村墅”,而眾所周知,王維在輞川有處大別墅,其中就包括了鹿柴、文杏館、北垞、竹里館、辛夷塢這些地方,所以根據(jù)語意,它一定是念(zhài),而不是(chái)。

現(xiàn)在再來看看這首詩。
王維早年的時候也曾醉心于功名利祿,在遭受打壓后,便漸漸寄情山水,寫下了很多關(guān)于山水的贊歌。
在安史之亂后,王維因為當過“偽臣”差點被清算,丟了性命,雖然最后得救,但是卻給了他極大的打擊,徹底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最常去的地方一個是終南別業(yè),一個便是輞川莊了,對于他而言,這兩處便是他心靈的棲息地。
尤其是輞川莊,他常和好友在此游玩,吟詩,有《輞川集》傳世。
這首《鹿柴》便是其中的第五首,營造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令人向往。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詩歌開頭兩句便描繪了一種很奇特的現(xiàn)象。
空蕩蕩的山林里,仿佛沒有人煙,卻隱隱約約傳來說話的聲音。
這首詩若是“詩鬼”李賀寫的,也許大家便會覺得陰森,毛骨悚然。
但是王維的話,卻讓人感受到了寧靜祥和的氛圍,這大概和詩人的風格有關(guān)吧。
王維的很多詩都是這種風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兩句也是如此,清幽到了極點,治愈了很多人的煩躁。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聲音著筆,寫山的寧靜,而這兩句則是從光色方面來突出山的幽深。
傍晚時分,太陽慢慢地滑向了天邊,金色的光芒鉆進深林里,照射著幽暗的青苔。
詩人望著這斑駁的景象,心中一片清明。
詩詞中的“青苔”總有荒蕪蒼涼之感,例如白居易的“不堪紅葉青苔地”、李商隱的“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歐陽修的“青苔點點無人跡”,可是王維此處的青苔卻是在陽光之下的,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這大概和詩人的心境有關(guān)吧。
全詩只有短短20字,無一生僻字,卻有聲有色,將深山的寧靜幽深寫到了極致,千百年來一直廣受好評。
不知你是否也曾讀錯讀過“鹿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