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形容說話謹(jǐn)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近義詞: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聲
反義詞:口若懸河、夸夸其談、滔滔不絕
出處
《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譯文:
《孔子家語·觀周》:“孔子在周國觀覽,進入周太祖后稷的廟內(nèi)。廟堂右邊臺階前有銅鑄的人像,嘴被封了三層,還在像的背后刻著銘文:'這是古代說話謹(jǐn)慎的人。'”
春秋時,孔子崇尚周禮,有一回爭取到公費出國的機會。就興沖沖地帶著一幫學(xué)生,跑到東周的首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去考察文物禮儀制度。
一次去參觀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廟。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在廟堂右邊臺階的前面,看到一尊“金人”,就是用青銅鑄造的人像,而且是“三緘其口”,就是嘴上被貼著三張封條。再仔細(xì)一瞧,這尊“金人”的后背上還刻著一篇長長的銘文:“古人是很慎重發(fā)表言論的。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多敗事;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禍患。安樂時一定要警戒,不要做后悔的事。不要以為話多不會有什么傷害,禍患是長遠(yuǎn)的;不要以為話多沒什么害處,禍患將是很大的;不要認(rèn)為別人聽不到,神在監(jiān)視著你。不撲滅小火,就會引起熊熊大火;不堵住細(xì)流,就會匯成滔滔的江河;不剪斷綿綿的絲線,就會織成天羅地網(wǎng);不謹(jǐn)慎行事,就會造成日后的禍患。嘴的壞處是什么呢?嘴是禍患的開始啊。強暴蠻橫的人不得好死,爭強好勝的人必然經(jīng)常遇上對手。君子深知自己不可能是天下第一,所以甘落人后,也因此才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做人要居低下之位,不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即使心里藏有智慧,也不與別人一較高低。這樣,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會遭人嫉妒,沒有人會加害于我。大江大河之所以比那些的溪流更加源遠(yuǎn)流長,就是因為它地處低下啊。上天不會親近人,卻能使人處在它的下面。要以此為戒啊!”
孔子認(rèn)認(rèn)真真地看完后,感觸很深,回過頭來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啊!這些話是實在而中肯,合情而又可信的。《詩經(jīng)》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果像這樣處世行事立身,哪還能因說話不當(dāng)而招來災(zāi)禍呢?”
這個典故就是成語“三緘其口”、“金人緘口”、“金人三緘”的出處。都是形容說話謹(jǐn)慎。
“三緘其口”作為提升修養(yǎng)的自我要求當(dāng)然沒錯,可若人人都把它當(dāng)做保全性命的手段,那就是一種悲哀了。
無論怎樣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愿透露任何訊息。
為了保守國家機密,在各種不宜場合,我們應(yīng)該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