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匹夫無罪意思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常與“懷璧其罪”連用。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意思是百姓本沒有罪,因身藏璧玉而獲罪。原指財寶能致禍。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處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譯文:
《左傳·桓公十年》:“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因為擁有寶玉而獲罪。”
春秋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國叫虞國。虞國的君主虞公是周朝皇室的后裔,姓姬。虞公是春秋時期出了名的愛好寶玉和寶劍之人,只要聽說哪里有寶玉和寶劍,虞公都會想方設(shè)法弄到手。
虞公有一個弟弟叫虞叔。有一次,虞叔獲得了一塊稀世寶玉,他非常喜歡,于是悄悄地珍藏起來,因為他知道虞公喜歡寶玉,萬一讓他知道肯定會來索取。
可惜消息還是走漏了,虞公很快就知道弟弟虞叔手里有一塊稀世寶玉,就派人來要。虞叔哪里肯給寶玉,死活就是不肯交出寶玉。虞公沒有得到寶玉,十分生氣。虞叔后來感到后悔,因為別人提醒他:“有一句諺語說:‘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因為擁有寶玉而獲罪。’”于是主動把寶玉獻給了虞公,并賠禮道歉。
后來,虞叔又得到一把寶劍,這把寶劍非常鋒利,吹毛即斷。虞公又聽說虞叔獲得一把寶劍,又派人來索要。這次虞叔就非常生氣,說到:“虞公實在是貪得無厭。什么好東西都來搶,如此貪得無厭之人,將來一定會給我?guī)須⑸碇湣Ec其讓他來殺我,不如我現(xiàn)在就起兵。”
于是,虞叔就調(diào)集人馬攻打虞公,經(jīng)過數(shù)次交戰(zhàn),虞公被打敗,只好逃至共池那個地方去了。
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dān)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所以,把寶玉獻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引來災(zāi)禍。
象因身上的象牙,招來殺身之禍;麝鹿因身上的麝香,招來喪命之災(zāi)。居住在亂世中,因懷有財富而招受禍患的人,實在不可勝數(shù)。周人所說的兩句俗語,真是為警世格言。然而貪得無厭的人,終將遭受禍害,虞公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
所以這段故事告誡我們,不要貪圖財寶,可以免禍,但是,絕對不是說毫無原則地把自己的所有財寶都送給別人;別人如果貪圖財寶,也許一開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滿足,也就必然招來禍患。這句話后來被引申為“懷才其罪”,甚至“懷色其罪”等等。財寶、才華、美貌本身都沒有罪過,然而心術(shù)不正的人總是想要摧毀或者搶奪。所以如果你懷壁、懷才、懷色等等,應(yīng)該像虞叔后來對待虞公那樣把那些覬覦你的人打跑。
有道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當有人發(fā)現(xiàn)這東西很值錢,那難免不會起歹心。
這里人多嘴雜,萬一這件事情傳揚出去,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反而容易招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