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否(pǐ):指失利。泰:指順利。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zhuǎn)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近義詞:物極必反、柳暗花明、絕處逢生、苦盡甘來
反義詞:泰極生否、樂極生悲
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譯文: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在多災(zāi)多難的時期應(yīng)從容接受等待逆境過去,等逆境到了極點,順境就會來了。”
“否極泰來”原作“否終則泰”。〈否〉和〈泰〉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的兩卦。
〈否卦〉,坤下乾上。在下的坤,陰氣下沉;在上的乾,陽氣上升。于是陰陽二氣不交,具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象,屬兇卦。〈泰卦〉,乾下坤上。在下的乾,陽氣上升;在上的坤,陰氣下沉。于是陰陽二氣相交,具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屬吉卦。“否終則泰”就是表示物極必反,惡運到了極點,好運即將降臨。
在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所敗,越王句踐入?yún)欠Q臣,兇多吉少,臨行前與眾臣在江邊餞別,語多感慨。大夫文種與范蠡便勸諫越王句踐,古代圣賢皆曾遭遇過許多困厄,而得以成就其圣德,故應(yīng)當(dāng)學(xué)習(xí)當(dāng)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于羑里七年,卻能坦然面對的精神以自勵。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并不為外在環(huán)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究《易經(jīng)》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并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后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于結(jié)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huán),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jié)束了,順?biāo)斓娜兆颖厝坏絹怼T酵蹙溘`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于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不斷地壯大國勢,終于滅吳,報仇雪恥。
后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zhuǎn)。
困難的日子過去了,漸漸地否極泰來了。
我堅信凡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烏云背后是銀邊,否極泰來,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