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的主人公是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注解:管,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宰相;鮑,鮑叔牙,管仲的知心朋友。釋義:比喻交誼深厚的朋友。

管仲和鮑叔牙從少年時起就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春秋時齊國的人。鮑叔牙很賞識管仲的才識,也很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兩人曾經一同做買賣,分盈利時,管仲總要多拿一些錢,鮑叔牙從未說他貪,因為他知道管仲家庭貧困;管仲曾替鮑叔牙辦過兒件事,可事非但沒辦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無能,因為他知道事情總冇不順利的時候;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都被罷了官,鮑叔牙并不認力他沒有才干,因為他知道管仲是沒遇到賞識他的人;管仲三次參加作戰(zhàn),每次都逃跑了,鮑叔牙也不認為他膽小怕死,因為他知道管仲家有老人要奉養(yǎng)。在眾人眼里必遭唾棄的行為,到了鮑叔牙這串.能得到如此理解,令管仲感慨不已。他說:“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后來,管仲當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的師傅,鮑叔牙則是齊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百的師傅。齊襄公殘暴無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趕到了國外。
不久,齊國發(fā)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都急忙往國內趕,想搶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護送公子糾回國,一面親自帶人去攔截公子小白。攔截中管仲一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假裝中箭倒下。后公子小白抄小路加速前進,終于搶先趕都,當上了國君,稱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討伐公子糾,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捉住。
齊桓公恨管仲差點殺了自己,要將他處以極刑。鮑叔牙認為管仲各方面才能都在自己之上.,他竭盡全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如采能得到管仲的輔佐,國家必定強盛。”齊桓公終于被說動,不僅沒殺管仲,還讓他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則心甘情愿地擔任管仲的助手。
“管鮑之交”成為歷史佳話,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