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椽(chuán):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shù)哪緱l。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近義詞:力透紙背
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xú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譯文:
《晉書·王珣傳》:“晉朝武帝時,有個文人名叫王珣,他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覺驚異。他對人說:‘此當為大手筆事!’(‘大手筆’,即大作家。)”
在東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文士叫王珣,字元琳,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出身名門望族,王導(dǎo)之孫,王洽之子,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族侄。
王珣從小就才思敏捷,飽讀詩書,是個遠近聞名的才子。他不光有才華,而且膽量還很大,尤其是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在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珣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 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珣鎮(zhèn)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wěn)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 桓溫為了試王珣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準備發(fā)言的文稿。王珣發(fā)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fā)現(xiàn)他說的內(nèi)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á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 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 人們熟悉的“大手筆”典故即來源于此。
王珣的預(yù)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 由于王珣文筆出眾,朝廷要發(fā)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王珣所作的《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nèi)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后來贊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大筆如椽”、“如椽大筆”或“如椽之筆”。
他從書齋中走出,大筆如椽,滔滔善辯,與那些錯誤的觀念為敵,戰(zhàn)斗到底,為20世紀的人類思想增添了亮麗色彩。
金庸大筆如椽,寫了許多精彩的武俠小說。
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sh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