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悲哀。傷:傷害。意思是形容感情有節(jié)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yōu)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度或不及的地方。
近義詞:哀感頑艷
反義詞:哀痛欲絕、亡國之音
出處
《論語·八佾(yì)》:“《關雎(j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論語·八佾》:“《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出自《論語》,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美學批評上的運用,是說快樂和悲傷都要有節(jié)制,不要走向兩個極端。“樂”不要樂極生悲,也不要樂不思蜀;“哀”不要悲傷過度,更不要害到身骨。我們應追求健康的情緒管理模式。情緒管理的優(yōu)劣直接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yǎng),層次和深度。管得住管不住,管得好管不好,不僅是一個能不能忍的問題。隱忍只是情緒管理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管理情緒的通用法門。健康的的情緒管理有吐有納,有收有放,吞吐萬象,收放自如。尤其,能否有節(jié)制,有尺度,無公害地,健康地紓解自己的情緒,是對一個人學養(yǎng),風范,境界的最好檢驗。發(fā)乎情,止乎禮。有禮有致地表達情緒,“虛懷若谷”地收納情緒,有效有力地化解不良情緒,充分消釋心理陰霾,這絕非易事。高水平的情緒管理,得體,有致,舒暢,昂揚,一來源于日積月累的磨礪,二來源于學養(yǎng)的充盈的廓充,三來源于境界的循序漸進的幡悟。
她喜歡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哀而不傷的、青春的游戲。
哀而不傷是一種鏡界,大于痛苦中掙扎,大于快樂中被蒙蔽。
便在此時,忽聽得一陣哀怨愁苦的簫聲,哀而不傷,引而不發(fā)。
曹禺筆下的王昭群,為了民族和睦,離開親人,只身進入戈壁,雖然戀故國,卻是哀而不傷。
我愿意老年輕輕的,死的時候像朵春花將殘似的那樣哀而不傷。
聽之已久,才發(fā)現這琴音哀而不傷,是在感嘆歲月悠悠,生死無常。
雖然糾結,但哀而不傷,真愛他們不變的追求。
它不像中原文化講的,叫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謗,一切都是中庸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