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fā)燒、拉肚,是不是積食?
寶寶口氣重,口臭,是不是積食?
......
似乎,寶寶消化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的不適癥狀,家長們都能用積食來解釋。
事實上,僅憑1個癥狀,是不能判斷寶寶積食的。
有關積食,家長們似乎存在很大的認知誤區(qū),不少家長也因此走了不少彎路。
今天,我們就寶寶積食一說來簡單聊聊吧!

01、發(fā)燒,是積食?
積食,不會引起發(fā)燒。
發(fā)燒它是身體本身在遭遇感染時的正常防御反應,適度體溫升高有助于機體清除病原體!
積食與發(fā)燒并無本質上的關聯(lián),所謂的“消食”、“化食”也對退熱沒有多大幫助!
02、口臭,是積食?
口臭有可能是胃部原因引起的,但是,大多數時候,引起口臭的真正原因還是口腔問題!
比如,齲齒、牙齦炎、口腔不衛(wèi)生等口腔問題,都會導致口臭。
03、腹瀉,是積食?
引發(fā)腹瀉的原因很多,不能因為一個腹瀉就斷定是積食。感染、喂養(yǎng)過度、乳糖不耐、牛奶蛋白過敏等原因都會引起腹瀉。
寶寶身體出現(xiàn)不適時,家長不能一味的認為是積食,以免耽誤診治。
因為,大多時候,寶寶身體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都是因為感染或者喂養(yǎng)不當引起的,而非人們口中的“積食”。

從理論來說,積食其實就是胃腸功能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
通俗點說寶寶吃進去的食物不消化,存留在了肚子里,然后引發(fā)了各種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5大信號提示寶寶可能“積食”了!
01、口臭舌苔厚
寶寶鼻梁兩側發(fā)青,舌苔白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大一點的寶寶可能還會說自己肚子飽脹不適。
02、便便形狀改變,愛放臭屁
寶寶的便便變綠,非常酸臭,形狀上泡沫較多;
或者能明顯的看到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呈現(xiàn)顆粒樣;
由于體內積存的食物太多,腸道里的細菌繁殖,會出現(xiàn)頻繁放臭屁的情況。
03、食欲不振,精神不佳
由于腸胃不適,致使寶寶在睡眠中不停翻身,有時還會咬咬牙;
飲食方面食欲明顯不振;
所謂食不好,睡不安,精神不佳。
04、身高體重增長緩慢
消化不好影響寶寶對食物營養(yǎng)的吸收。
如發(fā)現(xiàn)寶寶的身高體重長時間不變化,就有可能存在消化不良。
05、常犯呼吸道疾病
消化不好,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部位,容易引發(fā)炎癥,導致咽炎之類的呼吸系統(tǒng)病癥。
如果寶寶長期出現(xiàn)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就要考慮是不是消化不良引起的了。

寶寶的消化不良,一般會自行緩解。
如果確實非常難受,也千萬別用偏方!不然會實力坑娃!
像喝七星茶、吃健胃消食片、甚至饑餓法對小寶寶本就嬌弱的腸胃系統(tǒng)而言都是不可取的。
由于大多數的消化不良,多半是“吃”造成的!因此,真正有效的應對方法,還是要從飲食下手!
01、飲食調節(jié)
0-1歲的小寶寶
寶寶腸胃不適期間,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食物的嬰兒,一定要堅持按需喂養(yǎng)。
①若是配方奶,請不要沖調過稠或者過稀,不然容易加重消化不良。
②若是母乳,媽媽要注意清淡飲食,避免攝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
③剛開始添加輔食(一般需6月齡),建議從果泥開始,(除非有醫(yī)生的特殊建議)葷的食物,建議滿8個月以上再加。

1歲以上的寶寶
若寶寶積食癥狀嚴重,遵循少量清淡的原則直至積食癥狀消除,多吃易消化的軟食、半流質或流質食物,例如軟飯、米粥、爛糊面、小餛飩等。
此外,也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 在給寶寶的飲食安排上,一定要注意飲食結構,在保證營養(yǎng)的前提下,尊重寶寶對于食物的選擇。
②要注意養(yǎng)成寶寶良好的就餐習慣,吃飯做到定時定量,切記餓一頓,飽一頓。
③晚上不宜吃太飽,早上和中午寶寶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不建議進食,待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到正常是進食更有利于消化。
除了飲食調節(jié),改善積食,還可以從以下方法嘗試調整。
02、推拿輔助
摩腹法
把四個手指并攏放在寶寶肚子上,做順時針按摩。
如果揉的時候孩子的肚子咕咕叫,家長不用緊張,這是正常現(xiàn)象。

捏脊法
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寶寶脊柱兩旁皮膚捏起,兩手不放松交替向前推動,有助于幫寶寶消食,還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03、運動消食
要注意不要讓寶寶餐后立刻坐下或睡覺,
盡可能的幫寶寶養(yǎng)成飯后散步的好習慣,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于消化。
另外,對于大一些的寶寶至少要保證每天一小時的戶外運動哦。
04、選擇藥物療法
除了按摩和運動外,有時也可借助藥物去治療寶寶的積食。
但不同病情癥狀適用不同的藥物。
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寶爸寶媽給寶寶自行用藥,哪怕像什么葡萄糖酸鋅、益生菌這些藥物,都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癥使用。
另外,像山楂這類的消食食物,也不建議給寶寶多吃,因為吃多了會生內熱,反而會增加寶寶患感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