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jiān)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養(yǎng)成孩子自律好習慣?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的人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在面對誘惑時能更好地審時度勢,懂得拒絕,成就更好的人生。
相信很多人面對誘人的美食、華麗的服裝、神奇的化妝品都會有沖動。可當,我有娃后,知道省錢養(yǎng)家,這些沖動也就小了,
興趣,會讓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興趣,也會使一個人愿意制定計劃,愿意堅定執(zhí)行,因為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良好的自律。
2、制定合理的家庭規(guī)則,并執(zhí)行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guī)則,是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孩子是不會有“我只能看一會電視”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顆”這種想法的。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自律的,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自律的前提是他律。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制定規(guī)矩。比如零食只能吃多少,一次只能買幾個玩具,每天只能看多久動畫片……
然后,嚴格執(zhí)行。父母不能因為開學延遲而妥協孩子睡懶覺、不學習,也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妥協無節(jié)制看電視、玩手機。
要讓孩子知道,有了規(guī)則就要執(zhí)行,慢慢的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3、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開學延遲,可以多睡會
網課老師看不到,作業(yè)可以先不寫
疫情不讓出門,可以不鍛煉
反正不急……
成人眼里,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拖拉拉。
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guī)定時間內做完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4、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一個人的自律性來自于他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強,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
然而,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
你發(fā)誓,只看一集動畫片
你保證,就吃一顆糖
你發(fā)誓,明天早起.....
殊不知,這些行為就已經把孩子自尊心水平降低到了0,而自尊心的水平降低,會導致孩子出現“他律”狀態(tài),而不能自律。
孩子的自尊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地培育與呵護。
如果你真正愛你的孩子,真的為孩子考慮, 不為孩子包辦一切、不當眾批評孩子、不拿別的孩子比較、不打罵孩子、不強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給孩子表達觀點的自由,耐心聽取他的意見。
5、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都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只有我們父母自己真正做到了自律,孩子才能真正有所感悟。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并奉之為最高準則,最終通過模仿和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