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的意思是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臥冰求鯉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晉·干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
近義詞:臥冰求魚
成語出處
晉·干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4]
后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臥冰求鯉”。
西晉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娶了繼母朱氏,然而朱氏不慈愛,對王祥非常的刻薄,還屢屢在他父親面前添油加醋地說他的壞話,因此也逐漸失去了父親的疼愛,總是讓他干打掃牛棚等又臟又重的活兒。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當父母生病時,日夜伺候,不脫衣睡覺,以便隨時起床照顧。湯藥必自己先嘗。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新鮮鯉魚。但當時天寒地凍,河水結冰,無法捕捉魚。王祥就脫去上衣,赤身躺在冰上,想靠體溫暖熱融化冰面,以便捕到。等了一會兒,冰化開,從冰洞里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非常欣喜,趕緊拿著(魚)回家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只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漸漸地繼母的病也好了。鄰居都驚嘆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上天。
從此,他的舉動,在十里鄉(xiāng)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這是臥冰求鯉的成語故事,也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干寶的《搜神記》,講述王祥冬天為繼母臥倒在冰上融化冰來捕魚的事情,被后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中國歷史有二十四孝,而這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
成語寓意
臥冰求鯉是古代二十四孝當中的一個故事,其中不乏神話的色彩。對于對自己并不慈愛的繼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tǒng)當中,孝是無條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換。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王祥以德報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侍奉長輩的精神仍然有可借鑒之處。
臥冰求鯉那是對父母的孝心,我們要將它發(fā)揚光大。
百善孝為先,古代二十四孝中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玉祥臥冰求鯉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孩子雖然不用臥冰求鯉,但孝敬父母的心始終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