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的故事

史記春秋千戶侯,晉王河東飯免愁。
慈禧健腎栗子糕,內(nèi)寒暴泄煨栗優(yōu)。
細嚼慢咽肥嫩暖,曝曬不如風干收。
蒸煮炒熟益滯隔,老年常食栗子粥。
栗子入藥始于南朝,最小者為茅栗,最大者為板栗,圓如彈,皮厚。味如胡桃者為石栗。華夏是栗的故鄉(xiāng),陜西半坡遺址中有栗子,祖先食栗有4000年歷史,以兗州、宣州所產(chǎn)為最好。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春秋帝王曾大力嘉獎,凡栽栗樹干株以上者,竟以千戶侯相待。可見,古人早就知道栗子對人體有保健強體的作用。
相傳晉朝時晉王曾經(jīng)率領(lǐng)部隊追擊敵人,糧缺而功簣。此時,晉王用周圍山上栗子為糧,蒸而食之,士兵們腰腿酸痛、腹瀉均好,士氣大振而全勝。故栗子有“河東飯”之稱。
據(jù)傳說慈禧太后常食用用栗子面粉、冰糖蒸的栗子糕,以補腎強腰。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人內(nèi)寒,暴瀉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食之而愈。腎主大便,栗通腎,于此可驗。
《經(jīng)驗方》云:治療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日食十余個。再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陶弘景云;相傳有個叫武周的人患腰腳軟弱無力癥,不能行走,百藥無效,一天在栗子樹下玩,見栗好奇而食之,味甜美,食數(shù)升便能行走。
宋代蘇東坡晚年腰腿痛,他懂醫(yī),且重視食療,于是他養(yǎng)成暮年食栗習慣。每天早晚將栗放在嘴里嚼出白漿,然后分幾次慢慢吞咽入腹,久而久之,其病自愈,有詩為證:
老去自膝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南宋陸游晚年有齒根浮動之癥,他深諳醫(yī)道,知屬腎虛所致,晚食栗調(diào)治。
有詩云:
齒根浮動嘆老衰,山栗熗燔療夜饑。
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時。
庾信詩云:“秋林栗更肥。”方回詩云:“壁黃新栗嫩。”杜甫詩云:“山家蒸栗暖。”鄭逸梅云:“肥也,嫩也,暖也,盡栗之長,非老好饕不知。”
《隨息居飲食譜》云:“凡食均需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凡壅氣傷脾。”
李時珍云:“風干之栗,勝于日曝。”若未風干而生吃則極難消化,蒸熟、炒熟食則壅氣帶膈。風干易保存不壞。栗作粉食,勝于菱芡。
清代黃宮繡云:“栗,腎之果也,味咸性溫,體重而實,故能人腎補氣。凡入腎虧損而見腰腳軟弱,并胃氣不充而見腸鳴泄瀉,服此無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