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針前可以洗澡嗎?有人說寶寶打針不能洗澡,這就讓許多家長犯糊涂了,寶寶洗澡前后可以洗澡嗎?如果您想知道孩子打疫苗前能洗澡嗎,就趕快看看下面由小編準備的文章,了解一番吧!

寶寶打針前最好先洗澡。
1、原因:
因為接種后的一段時間內傷口不能沾水,所以最好事先給寶寶洗個澡,然后換上柔軟寬大的內衣,這樣既方便挽袖子打針,也不會摩擦針眼處皮膚。
2、溫馨提示:
寶寶打針前雖然可以洗澡,但是寶寶打完針當天都最好不要洗澡。

1、打預防針后:
(1)寶寶小的時候都需要定期接種各種疫苗,這個時候大人們需要注意接種疫苗后接種部位會有個微創(chuàng)口,如果那個微創(chuàng)口接觸到不干凈的水可能會造成接種部位產生紅腫的情況出現,然而寶寶在任何疫苗接種后都可能引起寶寶們接種部位的紅腫硬結,如果接種疫苗后就幫寶寶洗澡的話,萬一接觸到不干凈的水,感染了接種部位,一旦出現紅腫反應就不好區(qū)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因為接觸不干凈水造成的,卻沒有注意好,對寶寶的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
(2)一般情況下,寶寶在預防接種4-6小時后,有部分寶寶會出現哭鬧,煩躁不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有時候而給寶寶洗澡,會因為水溫不當或者寶寶著涼了也會出現苦惱、煩躁不安或者發(fā)熱這些癥狀,這樣也有可能會加重接種的不良反應。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接種疫苗后不要給寶寶洗澡。
2、頻繁嘔吐時:
如果遇到寶寶頻繁嘔吐的時候,暫時不要給寶寶進行洗澡。因為幫幫寶寶洗澡時難免會搬動寶寶,這樣會使嘔吐加劇,不注意時還會造成嘔吐物誤吸等情況。為了寶寶的健康安全著想,當寶寶頻繁嘔吐的時候注意不要給寶寶洗澡。
3、發(fā)熱或熱退48小時內:
當寶寶發(fā)熱或熱退48小時以內不建議洗澡。給發(fā)熱的寶寶洗澡,很容易使寶寶出現寒戰(zhàn),甚至有的還會發(fā)生驚厥;不恰當的洗澡有時會使皮膚毛孔關閉導致體溫更高,加重病情;有時又會使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致使寶寶身體的主要臟器供血不足。另外,發(fā)熱后寶寶的抵抗力極差,馬上洗澡很容易遭受風寒引起再次發(fā)熱,或者發(fā)熱更加嚴重,故主張熱退48小時后才給寶寶洗澡。
4、皮膚損害時:
當寶寶發(fā)生皮膚損害時不宜洗澡。寶寶有皮膚損害,諸如膿皰瘡、癤腫、燙傷、外傷等,這時不宜洗澡。因為皮膚損害的局部會有創(chuàng)面,洗澡會使創(chuàng)面擴散或受污染。而且如果在寶寶皮膚有損害的情況相愛洗澡,萬一遇到不干凈的水,會加重寶寶皮膚的損害程度,或者引發(fā)一系列不必要的并發(fā)癥。在皮膚損害時不要給寶寶進行洗澡。
5、喂奶后:
喂奶后不應馬上洗澡。喂奶后馬上洗澡,會使較多的血液流向被熱水刺激后擴張的表皮血管,而腹腔血液供應相對減少,這樣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其次由于喂奶后寶寶的胃呈擴張狀態(tài),馬上洗澡也容易引起嘔吐。所以洗澡通常應在喂奶后1~2小時進行為宜。

1、要仔細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尤其是精神狀況,如果發(fā)現寶寶有些打蔫,可能就是生病了,要推遲疫苗注射的時間。
2、接種疫苗前應保證休息,避免空腹接種。
3、注射前,要將寶寶的胳膊洗干凈,以免引起局部皮膚感染。
4、對懂事的寶寶,注射前要進行適當的解釋和鼓勵還可讓勇敢的寶寶先打,以消除膽小寶寶的緊張害怕心理,以防暈針。
5、保持寶寶身體清潔,休息好,出門前量一下體溫,帶上接種證、接種通知單,如懷疑有禁忌癥可提前咨詢接種醫(yī)生。

1、打完針后在注射地點觀察10-20分鐘,接種后1-3天避免激烈運動。
2、打針部位不要按壓按摩,家長回家后仍應注意兒童接種后的情況。
3、多數情況下,一些人接種疫苗后會引起發(fā)熱、注射局部紅腫、疼痛或出現硬結等炎癥反應,這類反應為一般反應,也叫正常反應,是由疫苗本身的性質引起的,多為一過性的,不會造成組織器官不可恢復的損傷。較輕的這類反應往往不需處理,2-3天可自行恢復;對于反應較強的個體亦可單純對癥治療,如降溫或局部熱敷等。如果出現高燒等嚴重情況就要及時到醫(yī)院治療。
4、24小時之內不宜給寶寶洗澡,尤其是接種局部,以免發(fā)生局部感染。
5、注意盡可能讓寶寶多喝水。
6、讓寶寶多休息,不作劇烈的活動,盡可能進行一些比較安靜的活動,如讓寶寶坐著看畫書、給寶寶講故事、玩拼插玩具等。
7、盡可能讓寶寶多進食清淡的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蔥、姜、蒜和辣椒等。
8、口服的是減毒活疫苗像糖丸、輪狀病毒等疫苗,至少應在半小時之內不吃熱的東西,如熱奶、熱水、熱食,也不宜喂母乳,以免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
9、保持接種局部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勤換洗內衣、內褲。禁止寶寶用手搔抓接種部位,以免局部感染或出現加重反應。萬一皮膚被寶寶抓破,局部可用外用藥,如金霉素眼藥膏、創(chuàng)可貼;如果局部老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就應及時到外科門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