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力》簡介推薦理由、讀后感
《影響力》一書是2010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伯特·西奧迪尼。該書從實踐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響力的邏輯、交換、說明、樹立榜樣、回避、威脅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響他人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影響力》推薦理由
風靡全球二十載,史上最強大、最詭譎、最震懾人心的心理學暢銷書!
《財富》雜志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yè)必讀書之一!
沒有專家解讀,沒有每章導讀,這是*原汁原味的《影響力》!
如果你是營銷、銷售工作從事者,《影響力》是你應該從頭到尾仔細閱讀的第一本書;如果你是新聞媒體工作者,請先讀第4章,了解社會大眾受媒體報道的影響所作出的模仿舉動,為你以后再次報道此類事件提供三思而后行的參考;如果你是普通人,請你一定仔細閱讀并牢記第4章中的一些內(nèi)容,學會在緊急情況下如何呼救,不要因為不確定性而成為犧牲品;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影響他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可以先做做第1章的影響力水平測試。
《影響力》內(nèi)容推薦
自出版以來,《影響力》就一直是最為暢銷的圖書。由于它的影響,勸說得以成為一門科學。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為某一產(chǎn)品或事業(yè)觀點游說的人,這都是一本最基本的書,是你理解人們心理的基石。
在這本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沖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說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范。
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一一拆解他們的招術(shù),學會保護自己以及讓這6大秘笈為我們所用。
讀過此書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兩件事:一是當你真正的意圖是要說“不”時,你不會再說“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具影響力。
《影響力》作者簡介
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B.Cialdirli)全球知名的說服術(shù)與影響力研究權(quán)威。他分別于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與博士學位,投入說服與順從行為研究逾3年。如今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影響力》版本介紹
人大版《影響力》與社科版《影響力:你為什么說是》的異同
1、兩本書都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所著。
2、人大版《影響力》是西奧迪尼博士的成名之作,社科版《影響力》是西奧迪尼博士應出版社邀請,在原書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教材版。兩個版本內(nèi)容基本一致。
3、人大版《影響力》由于是面向大眾,所以行文結(jié)構(gòu)更適合大眾閱讀,社科版《影響力》是一本教材,所以更適合課堂講授。
4、人大版《影響力》特別邀請國內(nèi)著名營銷專家孫路弘結(jié)合中國營銷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點評和解讀,全書解讀3萬多字,幫助中國讀者了解內(nèi)容真諦。
5、人大版《影響力》特地增加了一套影響力的測試習題,以幫助讀者了解自身影響力的水平。
6、人大版《影響力》特別邀請《銷售的革命》一書譯者、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營銷專業(yè)陳敘老師進行翻譯,譯文準確、流暢,適合國內(nèi)讀者的閱讀習慣。
7、人大版《影響力》加入了大量的中國案例,更加適應國情。
《影響力》作品評價
★它將幫助管理人員作出更好的決策,明智地利用其影響力……在這一主題上,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對我看法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科學家。
——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
★多年來,我們一直知道人們是根據(jù)情緒買東西,根據(jù)邏輯為自己的購買行為找道理。西奧迪尼博士通過清晰而具說服力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一切是怎樣發(fā)生的。
——馬克·布蘭克伯恩,保險業(yè)務暨國家汽車保險公司副總裁兼董事
★西奧迪尼博士把本書的素材直接跟我們應對客戶的具體細節(jié)聯(lián)系起來,讓我們得以作出重大的改變。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突出的競爭優(yōu)勢。
——勞倫斯·霍夫,艾德凡塔公司關系咨詢副總裁
《影響力》讀后感1000字
進來頗有些時間,讀了些書,但馬上又要忙了,這可能是我近期最后一篇讀后感了:《影響力》,據(jù)說風靡全球二十載,《財富》雜志訂立推薦的75本商業(yè)必讀書之一。
我看了,一本通俗心理學讀物而已。很多規(guī)則我早知道,但書中還是有豐富的例子,讀起來很輕松,頗有趣味。所謂“影響力”,就是一系列影響人決策的潛在規(guī)則,而人們可能意識不到,會潛在地受這些規(guī)則的影響。書中列了六條:
1、互惠原則。人都希望互惠,這很簡單。所以商家會施以小恩小惠,贈禮品之類,顧客就會買東西。
2、承諾和一致原則。人們做出了承諾(甚至用筆寫下來),就會增加對自己的約束力,從而行為上也保持一致。例如,某人給人的印象很慷慨,他就會捐更多的款。
在網(wǎng)絡中,人們一旦以博文的形式做了論斷,而之后的走勢和博文不符,博主一般有三種策略:(1)認錯道歉。這種情況并不多,尤其是知名博主。(2)堅持錯誤,最后封評論。(3)堅持錯誤,大幅減少發(fā)文數(shù)量,甚至從此不見蹤影。一般的博主會采用后兩種策略,越是有名的博客或帖子主人,就越是如此。因為他們的承諾(判斷)和走勢“不一致”,讓一般人道歉太難了,而且如果反復道歉,就成了墻頭草,也顯得自己不行。所以如果不能保持“一致”,就封言論或玩消失。
比如,天涯有位叫“龍漢”的網(wǎng)友,和人打賭判斷趨勢,錯誤后就徹底消失了;侯寧等一貫看空的博主,錯了之后就是不認錯,還封評論。侯寧還午夜起來刪除自己以前發(fā)的帖子。這樣的人太多了,舉不勝舉。
當然,這個原則的好處是可以節(jié)省大量時間。因此無論是炒股還是買入實物金銀,最好定下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按此原則行事。不僅可以節(jié)約大量決策時間,而且可以避免反復行為,被別人所乘。
當然,如果當初的大決策是錯誤的,則必須改變,否則只能南轅北轍,越錯越大。但何時改變,如何避免給人以反復無常的印象,就是一個尺度問題了。
3、社會認同原則。人們在做決策時,會觀察在場的其他人的情況。
比如我們出去吃飯,往往喜歡人多的餐館。因為這樣的餐館往往物美價廉,證明是不錯的,我們也因此受益。但我們買賣股票也往往隨大溜,賠錢的概率就大增了。
4、喜好原則。人們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銷售人員會裝作和顧客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會從各種角度觀察顧客的喜好。
5、權(quán)威原則。人們潛意識里會服從權(quán)威,而且其程度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所以一些廣告以權(quán)威來做,或裝作權(quán)威來做。比如我記得哈藥的廣告往往是一個穿白大褂的醫(yī)生,就是在利用此原則影響受眾。
6、稀缺原則。越少見,則價值越高。所以商家會讓顧客覺得商品或服務的“機會難得”,引人上鉤。
作者還認為,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中,人們面對海量信息無所適從,往往沒有時間深思熟慮,因此更喜歡走捷徑,會更多地采取以上原則。但精明的商家或騙子會利用這些原則,從顧客口袋里詐錢。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捷徑和商家的策略,做好防范措施。
總之,這本書的原則很多我早就知道(我相信讀者也早就知道),但書中舉了很多例子,讀起來還是頗為享受的。
《影響力》讀后感1000字
今天把影響力這本書看完了,感覺收獲很多啊。
這本書從實例開始講起,分析了我們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的一些條件放射。同時用實例分析了,人們利用這些原理提高說服別人幾率的案例。
這六種原理是人們在從小成長中養(yǎng)成的一種條件放射。基于這幾種原理,在成長中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快速解決問題的捷徑。在現(xiàn)代信息爆炸的社會里,我們需要面對海量的信息,然后做出快速的判斷。因此這幾種原理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這本書中重點提到了,一些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原理來提高自己的說服力的。在社會中,我們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他為我們給出了幾種辦法的總結(jié)。這本書六種原理,最開始有案例入手,分析出所用到的典型的原理。之后分析這種原理出現(xiàn)的原因,再用實驗的方式總結(jié)出影響它的因素。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具體的應用,還有與之相關的一些變化。最后提出面對這些情況時我們的應對方法。
互惠----禮尚往來,這個影響社會進步的條件放射。應為互助,才有人類的發(fā)展。這個人類活動最根本的原則。
互惠策略:
付出—使對方產(chǎn)生負債感---提出自己的要求---達到自己的要求。
決絕-退讓策略:
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讓步—是對方產(chǎn)生負債感---提高第二個要求成功的幾率
承諾與一致原則:一旦原則某種立場,就會產(chǎn)生與其一致的壓迫感。
提高一致性的方式:書面的,公開,的聲明,然后是由自己主動做出的決定。
社會認同:是影響人們最重要的一個原理。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時候,就沒有人會想得太認真。
多元無知效應。相似性—維特效應。
喜好:優(yōu)秀的外表,相似性。稱贊,接觸和合作。關聯(lián)這些都會增加喜歡一個人的幾率。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權(quán)威:頭銜,衣著,外在標志,這些都會成為認證權(quán)威的一部分。
短缺:常用的商業(yè)模式。他提到了一個原因:心理抗拒。好奇心算是心理抗拒的一部分。人們總是對不容易獲得的東西抱更大的占有欲。
這幾種原理滲透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面對一些問題中,幾種原理都會有所表現(xiàn)的。說到這里想起了:如果想破壞友情就向他借錢。其實錢沒有錯,朋友也沒有錯。人們的互惠心理已經(jīng)滲入骨髓。如果不還錢,就破壞了互惠原理,破壞了承諾,這兩個方面又進而影響到喜好,面對三大原理的影響,除了最基本的血緣關系,其他都經(jīng)不起不還錢的考驗哇。
根據(jù)這本書,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書專門介紹如何選擇西裝的書,里面提到了一些社會心理學的東西。在社會交往中,首先是合乎身份,合乎場合的著裝,是非常重要的。之后誠信是首先得,之后再正式交流中,其他幾種原理開始發(fā)揮作用。互惠,承諾,如果能合理的巧妙的使用這些原理。將會大大的提高我們說服力。
影響力經(jīng)典語錄
1、 在順從業(yè)界,確保初步承諾最為關鍵。等人做出承諾,即站定了立場之后,會更樂意答應跟先前承諾一致的要求。故此,許多順從專家會設法誘使人們預先站到一個立場上,這個立場跟他們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們做的事情是一致的。 -----《影響力》
2、 只要你不再把這些行為看成是恩惠或讓步,也就不會覺得有必要回應以善意或讓步。 -----《影響力》
3、 要防備別人利用互惠原理向我們施壓、要我們順從,最好的辦法不是一概拒絕他人的最初善意。相反,我們應當信心滿滿地接受最初的恩惠或讓步,可一旦事實證明對方并非出于善意,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對其行為重新定義。 -----《影響力》
4、 提出請求的人以肯定會遭到拒絕的極端要求拉開序幕,之后再后撤到較小的要求,即他原本就想達成的目標,而后一要求就可能會得到對方的接受,因為它顯得像是一種讓步。經(jīng)研究表明,拒絕——后撤策略除了能提高對方答應的概率以外,還能提高對方將來履行這一要求的概率。----《影響力》
5、 還有一種利用互惠原理提高他人順從概率的方法,該方法對基本主題做了小的調(diào)整:不是搶先給好處,推動他人回報,而是搶先讓步,刺激他人還以讓步。這種順從程序,叫做拒絕——后撤策略,也叫“留面子”法,該方法主要依靠的就是回報讓步的壓力。 -----《影響力》
6、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fā)人們的行動力。 -----《影響力》
7、 要保護自己免受權(quán)威影響力的負面影響,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這個權(quán)威是真正的專家嗎?這個專家說的是真話嗎?第一個問題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權(quán)威的象征轉(zhuǎn)到證明他資歷的真正證據(jù)上;第二個問題建議我們不要光著眼于權(quán)威的知識,還要從當時的環(huán)境出發(fā),考慮他的可信度。 -----《影響力》
8、 頭銜比當事人的本質(zhì)更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影響力》
9、 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詳。人們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信人跟壞消息一點關系也沒有。 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跟我們偶然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都會影響人們對我們的感覺。 -----《影響力》
10、 想引發(fā)不和簡單得很:只要把參與者分組,讓他們自發(fā)形成小圈子意識,之后,再把他們混在一起,用競爭的火焰烤上一烤。 -----《影響力》
11、 光環(huán)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一個正面特征就能主導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而且,我們在做出這些判斷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外表魅力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 -----《影響力》
12、 順從業(yè)者對朋友間喜好紐帶的普遍利用,說明喜好原理在促人答應請求時的力量是多么強大。事實上,我們發(fā)現(xiàn),哪怕是在根本沒有現(xiàn)成的友誼可供利用的時候,這些專業(yè)人士也能靠這條原理獲得好處。在這類情況下,他們采用一條相當直接的順從策略來利用喜好紐帶:先讓我們喜歡他們。 -----《影響力》
13、 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的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盡可能精確地說明你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不要讓旁觀者自己判斷,因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會認同原理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多元無知效應很可能會使他們認為你的情況并不緊急。 -----《影響力》
14、 在審視他人反應,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一點微妙而重要的事實: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尋找社會證據(jù)。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于觀察別人在做什么,這會導致一種叫做“多元無知”的有趣現(xiàn)象。 -----《影響力》
15、 想通過觀察判斷某人是個怎么樣的人,必須仔細考察他們的行為。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們自己也是依靠同樣的方式:觀察行為,來對自己加以判斷的。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主要信息源。 -----《影響力》
16、 要想發(fā)現(xiàn)并抵擋一致性壓力對決定造成的不當影響,我們應當傾聽來自身體兩個部位腸胃和心靈深處的信號。 -----《影響力》
17、 因此,即使刺激人們做出承諾的條件發(fā)生了變化,承諾也能長久地維持下去。這種現(xiàn)象解釋了為什么諸如“拋低球”等欺騙性順從手法會有效。 -----《影響力》
18、 做了承諾的決定,哪怕是錯誤的,也有一種自我延續(xù)的傾向,因為它們能“自己長出腿來”。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尋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證明自己已經(jīng)做下的承諾很明智。-----《影響力》
19、 在順從業(yè)界,確保初步承諾最為關鍵。等人做出承諾,即站定了立場之后,會更樂意答應跟先前承諾一致的要求。故此,許多順從專家會設法誘使人們預先站到一個立場上,這個立場跟他們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們做的事情是一致的。-----《影響力》
20、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承諾都能同樣有效地帶來前后一致的行動。主動、公開、付出努力、發(fā)自內(nèi)心、沒人強迫的承諾最為有效。 -----《影響力》
21、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某事做判斷的時候,并沒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關信息。相反,我們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條。 盡管只靠孤立數(shù)據(jù)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xiàn)代生活的節(jié)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 -----《影響力》
22、 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倘若政府想要從政治和經(jīng)濟上改善傳統(tǒng)中受壓迫群體的地位,問題就來了:在這么做的過程中,該群體得到了以前從來沒有的自由,一旦有人想要奪走這些自由,那政府就注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了。 -----《影響力》
23、 說到信息審查對受眾的影響,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倒不是受眾比從前更渴望這些信息了,而是人們對得不到的信息變得更接受、更包容了。 -----《影響力》
24、 我們基本可以根據(jù)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zhì)量。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而我們又痛恨失去本來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 -----《影響力》
25、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避免損失”優(yōu)先于“獲得收益”,有個理論可以解釋這一點:如果人本來有足夠的資源生存下去,這時資源的增加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但資源減少卻可能致命。因此在適應性進化中,人變得對損失極其敏感。 -----《影響力》
26、 第一,互惠原理極為強大,通常情況下會影響人們是否順從他人要求的因素,人們都不是它的敵手。第二,即使最初的恩惠是強加于人的,該原理也照樣管用,這樣一來,我們就沒法主動決定自己愿意欠誰的人情,選擇權(quán)落到了他人的手里。 -----《影響力》
27、 第三,該原理能推動不平等的交換,為了消除令人不安的虧欠感,人們往往會答應一個比先前所得人情大得多的要求。 -----《影響力》
28、 根據(jù)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說法,互惠原理體現(xiàn)了人類文化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種規(guī)范。該原理主張,他人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應當設法償還。原理賦予了接受者將來償還的義務。這樣人們可以大膽地把東西給別人,而無須擔心自己會遭到損失。 -----《影響力》
29、 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認為,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出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影響力》
30、 大部分的順從流程,刺激一個人順從另一個的要求,都可以從人們自動化的捷徑反應角度來理解。我們文化中的大部分個體都對順從建立起了一套觸發(fā)特征,這是一些具體的信息片段,通常情況下,它們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候順從他人的請求會是正確的、有利的。這些順從的觸發(fā)特征,每一條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力武器,刺激人們同意請求。 -----《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