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的意思是形容能迅速而順暢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從善如流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

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如流:像流水一樣,比喻迅速。形容采納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善意的規(guī)勸,像流水那樣暢快而自然。比喻樂于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近義詞:從善若流、擇善而從、聞過則喜、洗心革面、改過自新
反義詞:拒諫飾非、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獨斷專行、疾惡如仇、固執(zhí)己見
出處
《左傳·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譯文:
《左傳·成公八年》:“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而又自然。”
春秋時期,鄭國和蔡國都是是夾在兩個大國楚國和晉國中間的一個小國。兩個小國艱難的在夾縫中生存。公元前585年,鄭國倒向了晉國一邊,楚國大怒不能容忍,于是發(fā)兵進(jìn)攻鄭國,鄭國不敵楚國的進(jìn)攻,很快就丟了大片國土,眼看就要被楚國消滅,鄭國趕緊求救于晉國。晉國國君派晉將欒書奉命前去救援,晉楚大戰(zhàn),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迫使楚軍退兵回國。在趕走了楚軍后,欒書又兵鋒一轉(zhuǎn),轉(zhuǎn)而去攻打蔡國,因為蔡國魚楚國交往甚密,晉國早就想滅掉蔡國。蔡國當(dāng)然無法抵抗強大的晉軍,于是急忙向楚國求救。
楚國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軍救蔡。晉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zhàn),準(zhǔn)備率兵攻打援蔡的楚軍。這時,欒書的部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連忙阻止說,此次與楚軍交戰(zhàn),勝了也不光榮,敗了則會令人羞恥,于是建議收兵回國。欒書采納了他們的建議。軍中有人對此持異議,認(rèn)為輔佐欒書的有十一個人,只有知莊子等三人主張收兵,而主戰(zhàn)的人占多數(shù),因此應(yīng)按多數(shù)人的想法行事。欒書回答:“正確的意見才能代表多數(shù)。知莊子他們是賢人,他們的正確意見便能代表多數(shù)人的想法。”
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國。過了兩年,欒書率兵兵不血刃滅掉了蔡國,又想轉(zhuǎn)而去攻打楚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等人分析了具體情況后,又建議欒書暫時不要攻打楚國,而去攻沈國。欒書又一次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欒書能正確聽取部下的意見,時人便稱贊欒書以從善如流的意思說:“欒書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而又自然。”
從善如流是他的一貫作風(fēng),也是他能夠做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長輩給我們的一些意見,都是經(jīng)驗之談,我們?yōu)槭裁床粡纳迫缌髂兀?/p>
愛不是一廂情愿,而是兩情相悅。愛不是豐取刻與,而是相濡以沫,愛不是言聽計從,而是從善如流。愛不是疑神疑鬼,而是耦俱無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