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其實,這首歌謠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大有來歷,因為它和民間所供奉的一位神仙有關:
話說玉皇大帝的小女兒,生性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窮苦人,她不但經常顯靈去幫助窮人,甚至到最后,還嫁給了人間一個替人燒火看燥的窮小子。小仙女的“私奔”,讓玉皇大帝大為惱怒,玉帝當即下令,永遠禁止小仙女再入天庭。好在有王母娘娘在一旁求情,最后,玉帝不但收回了成命,而且還給他的那位替人燒火看燥的窮女婿,安排了一個神位——灶王。

窮小子變成了“灶王爺”,那么小仙女自然也就成為了“灶王奶奶”。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玉帝似乎已經原諒了自己的女兒、女婿,但是,小仙女從此在玉帝的面前,就不再那么受待見了。
傳說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年關將至,灶王奶奶看到街坊四鄰家中,甚至連干糧也快要斷絕了,就更不要說有什么好吃的了,于是,善良的灶王奶奶便決定回到天庭,去為鄉(xiāng)親們弄些好吃的來。

灶王奶奶來到天庭,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玉皇大帝,可玉皇大帝不但沒有什么喜悅之色,反而好要求灶王奶奶趕緊回去,灶王奶奶卻說自己好久都沒有吃到母親親手做的糖瓜了,玉帝一聽,扔下一句“吃完就走”便離開了。
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四這一天,玉帝看到灶王奶奶還在天庭,并沒有走,于是又催灶王奶奶回去,灶王奶奶卻說:“父皇,我今天要扎一把掃帚帶回去打掃灰塵,等扎好了就走。”

到了二十五,玉帝見灶王奶奶還沒走,又催,灶王奶奶回答說:“快要過年了,家里還沒有豆腐呢,我今天做些豆腐帶回去”。到了二十六,玉帝又見到了灶王奶奶,接著催,灶王奶奶回答:“家里還沒有肉呢,我去御膳房割點兒肉回來”。
到了二十七,灶王奶奶仍然沒有離開天庭,她的理由是“想要殺只雞帶回去”;到了二十八,灶王奶奶的理由又變成了“發(fā)面蒸饅頭”,而這一蒸,就蒸到了二十九。

到了三十這一天,玉帝看到灶王奶奶還在天庭,不免大動肝火,灶王奶奶卻說:“父皇,今天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了,讓我再陪陪母親吧,等晚上我一定回去。”
果然,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奶奶離開了天庭,而人們也早已知道灶王奶奶夜里要回來,于是大家都不肯睡覺,紛紛點起香燭,圍在火爐旁準備迎接她。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中,人們終于迎來了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只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大年初一了。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灶王奶奶的恩德,從二十三開始,就要為迎接灶王奶奶回家做準備了,于是,這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這首歌謠。
過了臘八就是年民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