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寶寶因為與親人,特別是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yīng),出現(xiàn)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對學(xué)齡前的寶寶來說,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fā)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持續(xù)到一歲半;另一個高發(fā)期是3歲入幼兒園時。
盡管分離焦慮讓家長很苦惱,不過,這完全屬于正常的心理反應(yīng)哦!
如果寶寶對家長的離開,絲毫沒有反應(yīng),估計你會很失落,至少也得翻個白眼,“這小崽子,太沒心沒肺了吧!”
從根源上講,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寶寶產(chǎn)生焦慮,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對于7個月左右的小寶寶來說,之所以會缺乏安全感,是因為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使他開始對已經(jīng)熟悉的主要照料者,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因為不能理解“客體永久性”這個概念,所以當家長離開時,或者僅僅不在他的視線范圍內(nèi),寶寶就以為家人從此消失了!!于是就沒有了安全感,開始焦慮。

mini小時候,我有過一段時間當全職媽媽,每天和mini朝夕相處,或者說,大眼瞪小眼。
鳳梨先生有時體恤我,“你出去逛逛吧!”
奇怪的是,盡管帶寶寶時,我想過無數(shù)種出去瘋的場景,不過,每次把mini扔給家人,總覺得無法玩得盡興:
◆ “給她吃的輔食千萬別放鹽啊,也別共用大人的筷子!”
◆ “別讓她直接坐在地板上看書,太涼了!”
◆ “拉完粑粑要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可別馬虎啊!”
◆ “她睡著了沒有?有沒有哭著鬧著要媽媽啊?”
一條接一條的微信,搞得鳳梨先生也很不爽,“你是對我?guī)殞氂卸嗖环判模≌f!在你眼里,是不是覺得我特!別!蠢!”
是的,家長也有分離焦慮!
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家長,大部分都是平時親自照料寶寶起居的人。與寶寶依戀家長的心理相同,家長也十分依戀寶寶,尤其是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因為體內(nèi)激素的原因,對于寶寶的依戀更甚。

聽起來有點傷感。
但是,所謂“成長”,的確是一場分離。
◆ 生命最初,寶寶孕育在媽媽肚子里,媽媽偶爾貪吃一點辣,寶寶就劇烈胎動;
◆ 后來,軟軟的小人兒,捧在手心里,他是如此依賴媽媽!你們一刻也不愿分離;
◆ 再后來,寶寶有了自己的情緒、想法、小伙伴,他開始渴望又害怕獨立……
有些家長選擇時刻陪在寶寶身邊,“畢竟,前三年是最親密無間的寶貴時光”,“這樣寶寶就不會焦慮了”;去早教中心,老師說,“可以慢慢讓寶寶練習(xí)單獨上課,以后能更好地適應(yīng)入園”,你也舍不得。
不過,這也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知道,時刻陪伴不僅不利于自己盡快擺脫分離焦慮,同時也會讓寶寶變得更加離不開父母,無形中限制了寶寶的成長。
咦?寫著寫著有點想哭,怎么回事?
說好的向往自由呢?!

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不僅是寶寶,家長也有分離焦慮。
因此,這是需要雙方共同調(diào)整和適應(yīng)的過程。
1、幫助寶寶認識到物體恒存性
當寶寶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可以和他玩些小游戲。
比如家長用雙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再忽然打開;或者用一塊薄手絹,蓋在寶寶臉上,再迅速抽走手絹,讓寶寶意識到,“雖然看不見媽媽,但媽媽沒有消失。”
2、逐漸拉長寶寶和媽媽分開的時間
寶寶容易出現(xiàn)分離焦慮,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和媽媽分開過。
因此,全家人應(yīng)該應(yīng)該循循善誘地幫助寶寶,多給寶寶適應(yīng)分離的機會,減少寶寶以及媽媽的分離焦慮。
是的,母子雙方都需要適應(yīng)短暫分離。
是的,大可放心地截圖這段給老公看!
“我需要放!假!”
(老爸帶娃,說不定很有創(chuàng)意哦!)
3、給分離一個理由
對寶寶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里,什么時候回來,這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
因此,為分離提供一個解釋就顯得很重要。解釋越簡單,效果就越好。比如,“媽媽去買菜,很快就回來。”速戰(zhàn)速決,內(nèi)心戲不要太多。
如果是出差,不需要提前幾天就告訴寶寶,以免他們一直處于惴惴不安中。
不要對寶寶撒謊,也不要不辭而別,悄悄溜走。
和寶寶重聚后,可以跟他講講你都做了什么,也可以問問寶寶,“媽媽不在的時候,你都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心情好不好……”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zhuǎn)!哇哈哈哈哈!
4、選擇一個替代物
如果寶寶離開了媽媽,還要面對陌生人和陌生地方,這樣最容易讓寶寶感到不安。
在分離時,可以給小寶寶一個安撫奶嘴;給稍大一點的寶寶一些從家里帶來的物品,比如他最喜歡的毛絨玩具,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5、選擇合適的看護人
育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習(xí)慣的養(yǎng)成,還是生病的護理,無法就事論事孤立看待。所以我們常常會提醒大家,“轉(zhuǎn)發(fā)文章給家人”。
譬如分離焦慮這件事,你完全可以按照上文提示的方法一一實施,但是,離開了家人的支持,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如果你不得不外出或工作,留守在家里的照料者能夠盡心盡責,把寶寶照顧得也很妥帖,那么,你內(nèi)心的焦慮感也能減輕。
6、培養(yǎng)寶寶獨立的性格
每個人都需要個人空間——當寶寶一個人在玩耍看書的時候,不要打擾他。
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度保護、事事都給寶寶提供幫助,試著由他自行面對困境、解決問題,在他主動尋求幫助時才施以援手。
當然,也可以多讓寶寶和同齡孩子接觸,鍛煉他的交流能力和社交主動性,那么,未來寶寶就更容易在幼兒園交朋友,借以緩沖新環(huán)境帶來的恐懼感。
7、提高陪伴質(zhì)量
和過于焦慮的家長相比,有的家長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沒事的,隨他去吧!
家長要擺正對“寶寶害怕分離”這件事的態(tài)度,不要覺得這是正常現(xiàn)象就放任自流,也不要因為寶寶不夠獨立而感覺失望或厭煩。如果可以,多跟寶寶待在一起,并給予更多的關(guān)愛和呵護,讓寶寶產(chǎn)生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面對分離的場景。
如果因為離開寶寶而內(nèi)心愧疚,不妨在回家后多花些時間來陪伴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