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xué)會分享?我們都知道分享是美德,在我們這個重人情的國度,分享甚至還是檢驗一個孩子養(yǎng)育合不合格的隱形標尺。但其實,分享和愛一樣,你需要先擁有,才有能力去給予。小時候越是被強制分享的孩子,長大脫離父母的控制之后,便越自私。

教孩子分享的三步曲,第一步恰恰是接納孩子的“自私”。
1-3歲這個階段,尤其是2歲左右,孩子會進入物權(quán)敏感期,他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占有欲,這并不是孩子變自私了,而是開始探索物品與自己之間的關(guān)系。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物品歸屬感和界限感。
哪些東西是屬于他的,他有絕對的支配權(quán);哪些東西是公共資源,大家要協(xié)商共用;哪些東西是屬于別人的,別人享有絕對的支配權(quán)。
要注意充分保護寶寶的“自私”,給予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的權(quán)利。
讓他知道:自己的東西,自己有絕對的支配權(quán)。
這個權(quán)力帶來的支配感滿足了,物權(quán)歸屬感才不會匱乏,日后才不會占有欲那么強。
這一步的目的依然不是分享,而是讓孩子知道,讓別人拿去玩一會,不是沒有了,最后還是會回來,你的就是你的;同時體會互換之后,自己玩到了隔壁小王的小飛機,咦,感覺也是美滋滋。
這個階段寶寶分享后要鼓勵,但如果不分享,也不要著急。
說到底,這其實還是對物權(quán)歸屬意識的鞏固,同時讓寶寶初嘗分享的甜頭,如果他沒準備好,那先打好第一步“物權(quán)”基礎(chǔ)。
很多媽媽對待分享都是一刀切:快,把自己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
但,哪些玩具他愿意分享,哪些不愿意?哪些人他愿意分享,哪些人不愿意?是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的,是需要不斷的練習(xí)和積累經(jīng)驗,才能找到既不委屈自己、也不為難別人的平衡點的。
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剝奪了他去思考和練習(xí)分享的機會。這樣的情況下,還談什么分享的喜悅?
如同每次提到分享常被拿來舉的成人例子:
你新買的靴子,別人想要借穿兩天可以嗎?
你新?lián)Q的汽車,別人借開一個禮拜行嗎?
自然你是不愿意的。若是別人問把你存的幾十萬積蓄借來花花如何?不借啊?真小氣,又不是不還你...大概是友盡的節(jié)奏吧!這個道理其實跟孩子不分享的心理是相通的,玩具在孩子眼中的珍貴程度和私有程度,就相當于大人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且同樣存在會破損,甚至拿不回的風(fēng)險。
你隨口一句,給小朋友玩會兒的要求,根本不是“分享”,而是大人的強權(quán),是我們在“搶奪”。那些小時候被強制分享、沒被尊重自己物權(quán)的孩子,長大之后反而會格外看重自己的所有權(quán),變得更護東西。
一個心理匱乏的孩子,真正想要擁有的,已經(jīng)不是物件本身,而是通過占有它帶來的滿足感彌補心中一塊塊缺憾,他自己都沒有把心口的洞填滿,他怎么肯分享給別人?
養(yǎng)孩子最大目的不是看到眼下的成果:我的孩子愛分享,跟小朋友一起玩很大方。
而是通過生命初期這些常見的挑戰(zhàn),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權(quán)衡某些東西可不可以分享,權(quán)衡某些人值不值得分享?同樣的,當他喜歡別人的玩具時,如何實現(xiàn)想讓別人分享的目的,比如,禮貌地詢問,被拒絕時想辦法“談判”,還是被拒絕要學(xué)會尊重。
這一切的前提是物權(quán)清晰。
維護自己物權(quán)的前提下,分享自己的權(quán)益;尊重他人物權(quán)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欲望。
只有孩子建立了良性的社交觀,學(xué)會了這些社交能力,這樣今后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才可能讓我們少操心。
年底走親訪友,小朋友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糖,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動畫片,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分享與被分享,一年中最考驗的娃的時刻來啦,老母親們,先把自己武裝強大,然后準備風(fēng)雨的洗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