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幫孩子做好作息時間的準備
相比幼兒園的寬松快樂,小學的生活一下子緊張了許多,需要孩子早睡早起,保證每天有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將精力全部留在白天。
家長在暑期就應該調整好孩子作息,一般小學的進校時間為7點30左右,家長可以推斷孩子的起床時間,而且要逐漸縮短孩子的午睡時間,把孩子的生物鐘慢慢調整過來。同時,早上還要給孩子留出在家吃早飯的時間,防止開學后早上起床慌慌忙忙邊走邊吃,這樣對孩子身體非常的不好。
2、幫孩子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要告訴孩子:你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并且多說鼓勵的話,告訴他在小學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讓孩子對上小學充滿期待。有空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小學看一看,讓孩子提前感受小學的校園和氛圍,見到小學的哥哥姐姐們,可以鼓勵孩子說“你很快也會像哥哥姐姐一樣,到小學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像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一定要避免消極暗示,比如說“上了小學你就不能玩了”“上了小學你就辛苦了”……都會讓孩子對上小學產生抵觸心理。
3、幫孩子做好時間觀念的準備
在幼兒園,上下課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是上了小學之后,每節(jié)課都是40分鐘,孩子可能很不適應。而且在小學低年級有一種普遍情況,就是孩子寫作業(yè)之間的速度相差驚人,做得慢的孩子并非不會,只是沒有改正邊做邊玩的習慣,無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
所以在幼小銜接中,能夠培養(yǎng)出孩子的時間觀念,絕對是幫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可以在暑假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把看電視、看書和玩的時間規(guī)劃好,也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小鬧鐘,讓孩子按時間計劃表去做自己的事情,管理自己的時間。
4、幫孩子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
小學新生中經常可以見到孩子不會穿鞋系鞋帶,不會整理書包和文具,有的甚至連文具盒都打不開,很容易受到同學嘲笑而造成心理壓力,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fā)展都很不好。
所以在幼小銜接中,家長必須有意識鍛煉孩子學會自理,為進入小學做準備。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幫孩子一起尋找原因,事后也可以和孩子交流解決事情的心得體會。
5、幫孩子做好溝通能力的準備
幼兒園里,老師更像是媽媽,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小學里,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更多圍繞在教學內容、課堂紀律、課后作業(yè)這些方面,要比幼兒園老師嚴厲很多。
而且進入小學之后,隨著課程和環(huán)境的變化,孩子們之間出現了競爭、小團體等情況,這都需要孩子有更強的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還要鼓勵孩子多和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增強孩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家長也要多和孩子分享自己與人交往的心得體會,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并且多邀請人來家里做客,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來招待別人。
6、幫孩子做好學習興趣的準備
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就是讓孩子多學點小學的知識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方式不對,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反而得不償失。
家長可以把想讓孩子學習的內容融合到游戲以及親子共讀中,讓孩子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這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比如和孩子比賽看圖說話,玩一些命題游戲,引導孩子思考和大聲表達。每天的親子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書中的內容,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話描述故事,并且問孩子一些和故事有關的問題,加深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7、幫孩子做好安全意識準備
進入小學之后,孩子自主行動的時間和機會更多了,這就需要孩子加強安全意識培養(yǎng)。
1.交通安全
包括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放學后不要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險要找警察叔叔等等;
2.校園安全
包括不要和同學做危險游戲,玩校園設施時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險動作,在走廊不要和同學互相追逐打鬧等等;
3.教室安全
包括不要在教室內追打游戲,以免摔倒撞到桌角,不要玩小刀或者削尖的鉛筆,防止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8、幫孩子做好學習用品的準備
學習用品的準備,我們還是主張以實用性為主,比如書包、水壺的選擇應適合孩子的年齡,大小適中,以輕便為主,并讓孩子熟悉書包的使用方法,購買鉛筆盒、鉛筆等學習用品時不能過分追求功能的繁多和色彩艷麗,一些多功能、玩具化的學習用品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另外家中也要布置一個氛圍濃厚、適宜學習的場所,挑選一款身高適宜的學習桌椅,適合自主取放的書架,寬松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這些可視、可觸摸的環(huán)境會讓孩子對小學充滿期待,并支持孩子順利渡過適應階段。
另外小編建議,在孩子開學前,我們在家庭中也可以舉辦一個儀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情。這個儀式可以是家人的一次正式聚餐和祝福,也可以是和同伴一起的聚會和探討,還可以是父母的一封成長祝賀信……不論是什么樣的形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成長和祝賀,我們的目標就達成了。相信在您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一定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