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和菠蘿的區(qū)別?鳳梨是菠蘿嗎?在生物學(xué)上菠蘿和鳳梨是屬于同一種水果,但既然有兩個名字,說明兩個水果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菠蘿和鳳梨的區(qū)別吧。

對于認為鳳梨和菠蘿是一種水果的不同叫法的人來說,它們沒有區(qū)別,但是實際上它們是有區(qū)別的,菠蘿屬于鳳梨科,但是嘗起來味道和鳳梨不同。

1、葉子
首先鳳梨的葉子是平的,沒有那些像鋸齒一樣的東西,而菠蘿的葉子鋸齒是很明顯的,摸起來像是要割破手的感覺
2、刺根
鳳梨削開之后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沒有那些刺根的,不用再剜掉那些黑黑得了,可是菠蘿削開之后還要剜掉刺根才可以吃
3、顏色
鳳梨的皮是呈那種淺綠色的,看起來淡淡的,而菠蘿則是那種黃色的
4、口感
鳳梨是那種切開之后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的,而菠蘿則是必須用鹽水泡一下才可以吃,要不然會不甜的
5、外觀
還有就是鳳梨身上的那個點點看起來要大些,飽滿些,但是菠蘿的比較小

據(jù)考,人類使用和栽培菠蘿最早應(yīng)追溯到美洲古代印第安人。1492年,當哥倫布和他的小伙伴剛剛登上西印度群島的一個島嶼時,搶先入眼的就是印第安人的菠蘿田。中、南美洲的熱帶叢林就是菠蘿的故鄉(xiāng)。后來,菠蘿傳入荷蘭,繼而傳遍歐洲,直到16世紀末,葡萄牙傳教士又把菠蘿引進了中國澳門,后入廣東、海南、臺灣、廣西、云南等地。
傳入臺灣后,這種水果被叫作鳳梨。據(jù)《臺灣府志》記載:“果生于葉叢中,果皮似菠蘿蜜而色黃,液甜而酸,因尖端有綠葉似鳳尾,故名鳳梨。”另外,“鳳梨”在閩南話發(fā)音又稱“旺來”,象征子孫旺旺來的意思。因而,在一些寺廟拜會上,會用鳳梨來表示吉祥。
而傳入大陸后,則多被叫作“菠蘿”,這一名字的起源則與從東南亞傳入的水果波羅密(蜜)有關(guān)。原被叫作“波羅”,后在民國時期,被加上草字頭。
也就是說,鳳梨和菠蘿只是同一種水果傳入不同地區(qū)后演變出的不同稱呼而已。